艾丝蒂的生活之梦
1988-11-01叶进
叶 进
世界上最美的脸
世界上最美的脸?谁?伊丽莎白·泰勒吗?不是!克里斯蒂·布林克利吗?不是!布鲁克·希尔茨吗?也不是!那么是谁呢?是你!——别以为这是广告词,这是艾丝蒂·劳德的至理名言,并已为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妇女所接受。
艾丝蒂·劳德把美带给了全世界妇女,从而使她自己名扬四海。
她以不懈的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美国化妆业女王”的桂冠。她的化妆品公司年销售额都在10亿美元以上。
艾丝蒂回首往昔,从一家小小的美容店起步,地位卑微,默默无闻,到如今功成名就,声誉显赫,她对自己的一生作了应下的概括:
先是产生羞羞答答的希望,接着必须心怀梦想,然后就得工作、工作。
我始终相信,只要你抓住一种想法不放松,在进行的过程中不三心意二,你就能实现这个梦想。我梦的一生就在于不断地实现种种梦想。我眼睛死死盯住目标,不让眼睛片刻偏离这特定的目标。不管大目标或小目标,伟大的目标或普通目标,雄心勃勃的目标或私人琐事的目标,我总认为,成功与否取决于你的眼睛是否离开过目标。任何人要使她的梦想成功,就必须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她必须作出期望,要求完美,而不满足于平庸。
梦中之梦
艾丝蒂·劳德忘不了,她刚开始在美容店做化妆品生意时遇到的那个女人。她是那么漫不经心,冷酷无情。正是这位女人,推动了艾丝蒂一生的事业。
那个女人烫着卷发,长得美丽可爱。艾丝蒂当时很年轻,感情脆弱,又爱美。当时她想稍稍和这个女人接触一下。
“您的衣服真漂亮!”艾丝蒂称赞地说,“这衣服多么雅致。我想问一下,衣服在哪里能买到,您不介意吧?”
她冷笑了一下。“告诉你和不告诉你会有什么两样呢?”她说着。两眼紧紧地盯住艾丝蒂,“你永远也穿不起这样的衣服!”
艾丝蒂的心砰砰直跳,脸上发烧,走开了。以后每想起这件事,心头就有一种刺痛。
“决不让别人第二次再对我说这样的话。”艾丝蒂暗暗发誓。“有朝一日,我想得到的我都会有:名誉地位、各种珠宝、精美艺术品、舒适的家——一切的一切。”
艾丝蒂第一件有记忆的事是母亲身上诱人的香味和她那抖擞的精神。艾丝蒂最高兴的事是伸手触摸母亲温馨光滑的皮肤。她对母亲的头发也极感兴趣。
“艾丝蒂,今天你已经刷我三次头发了。”母亲轻声地说,是抱怨,是喜欢?她也搞不清楚。艾丝蒂有个漂亮的嫂子范妮,她总是乖乖地任凭她“摆弄”。
她的行动很让父亲恼火:“不要瞎弄别人的脸!”但这是艾丝蒂极喜欢的事——摆弄别人的脸。不管她是谁,总要去碰一碰,摸一摸,而且没完没了。对于她自己的脸和头发,更是每天一放学回家,就摆弄个不停。
艾丝蒂的另一爱好是对服装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至今依然如旧。小时候,母亲的一位朋友曾给艾丝蒂织了一顶帽子,因为织得较简单,艾丝蒂很不满意。她在帽子的两边各加一个绒球。尽管当时她还不知道“时髦”两个字,但她本能地懂得加上两个绒球会使帽子变得时髦。
这时她才8岁,还生活在对世界一无所知的梦中。然而,标新立异、追求女人特有的美,却已是她的梦中之梦。
艾丝蒂的父亲尽管处处想表现出自己的绅士风度,其实是个很平庸的人。没有什么经商技巧,在匈牙利时曾当裁缝以维持全家的生活。到美国后买了一家五金店。
父亲的五金店成了艾丝蒂从商的第一步。她当时12岁。她的任务是装饰橱窗,以吸引顾客。这是她极喜欢的工作,装饰橱窗是一门艺术。
正是在五金店里,艾丝蒂练就了自己的技艺,感受到了应该如何做生意。她日后回忆说,五金与唇膏、门把手与香水,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都必须推销给顾客,这是共同的。商品必须具有吸引力,其中包装是很重要的。好的包装确实能吸引顾客。它需要精心设计。
但这小小的五金店毕竟天地有限,等待着艾丝蒂是更美好的梦。
梦的实现
一个文静的戴副眼镜的人给她带来了机会,此人也喜欢美容。
他是母亲的兄弟、她的舅舅约翰·肖茨。约翰漂亮、博学、事事喜欢追根究底。他是个皮肤专家,也是唯一发现艾丝蒂的兴趣和想象力的人。艾丝蒂看着他在配制美容霜的秘方,制作出油脂然后装进瓶瓶罐罐。舅舅所从事的这一工作使艾丝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遐想。
艾丝蒂深信,舅舅的路才是她真正要走的路。
由于欧洲战事频繁,来美国探望姐姐的约翰·肖茨只得留了下来。
舅舅在曼哈顿开设了一个小小的美容所,他愿意教她学美容。他们利用一间小房建起了一个实验室。房间里专摆一张桌子,艾丝蒂在那里观看舅舅配制他的雪花膏。
这时,艾丝蒂的机会已经来临,她决不能错过它。她决定把自己的未来与雪花膏连在一起。
另一个重要时刻也来临了,它也将不可抗拒地改变她的生活。
那是一个穿灯笼裤的年轻人。他高高的个子,长得漂漂亮亮,手里拿着高尔夫球棒,脚下迈着欢快坚定的步子。
“喂,金发姑娘!”他向她走来。她的脸刷地红了,两颊发烫,一直烫到脖子上。她没有作声,赶紧转过身去。但是以后整整一星期她却无时无刻不想起他。第二个周末,艾丝蒂姐姐的一个朋友来了,她对艾丝蒂说:“俱乐部有个年轻人愿意与你交朋友。他叫约瑟夫·劳德。”此人就是那位穿灯笼裤的小伙子。他们之间的事就这样开始了。从此艾丝蒂感到自己有人注意,有人爱抚,也感到自己长大了。
他们于1930年1月结婚。婚后,艾丝蒂仍从事化妆品的研制,并不断改进她舅舅的产品。她说:“我亲自试验产品,在所有志愿者身上试验。我的房子从未安静过,厨房里更是如此。在那里,我除了要给全家人做饭外,其余所有空闲时间我都用来制作护肤用品,我感到这是一种其乐无穷的工作。”
研制神奇的产品是一个问题,如何把产品销出去是另一个问题。
在艾丝蒂的最早顾客中,有一家美容店的老板,艾丝蒂竭力向她宣传自己护肤品的优点和效力。最后店主人同意在她店里开辟艾丝蒂·劳德化妆品专柜。艾丝蒂最大的秘密是,经常把试制的化妆品样品作为礼物送人。用蜡纸包着的几茶匙搽面粉,也许还加一点润肤露……艾丝蒂从来不让一个妇女空着手离开。她没有广告机构,也没有人替她写广告词,但她有着一个女人的直觉:这种买一件送一件的做法有极好的效果。在当时,她甚至只送不卖。她把5万美元的广告费全部用在赠送小样品上——或寄送、或在慈善活动时分发、或随购买的商品一起赠送。结果她赢得了成千上万的顾客。
她利用新年到来之际,在电台简短的广告中提倡“妇女以新的面孔迎接新年”,并允诺对每个购物者,都赠送礼物。这种赠送礼物的方式确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1953年是艾丝蒂·劳德化妆品公司的转折点。艾丝蒂推出了她新的拳头产品“青春露”。一开始,艾丝蒂仍采用赠送“青春露”小样品的方式吸引顾客,妇女们闻讯来到商店争领样品,同时也购买其它商品,结果销售额倍增。1984年销售额突破了1.5亿美元大关。
许多顾客和商店老板对劳德公司产品产量越来越信赖。同时也赞赏艾丝蒂只在第一流的商店里出售产品的勇气。当她丈夫乔(约瑟夫的昵称)在家时,她就周游全国各地,为化妆品开辟新的销路。在每家出售她的产品的商店里,她亲自挑选和培训女售货员。她要求人人成为艾丝蒂·劳德产品的“活广告”,必须做到仪表优雅大方、充满自信;能通晓并能运用商品知识;能够借助样品和示范表演来展示产品的性能和优点,上班时间须站在柜台前,严禁打电话或到盥洗室去,决不允许因不忠于职守而失去一位顾客。
生活如梦
艾丝蒂事业之梦实现了,而生活之梦却并非永远是甜蜜的。
事业的成功和由此产生的兴奋往往不能使人保持清醒。艾丝蒂天生是个粗心的人,做事凭直觉,迅速但不大考虑可能会出现的灾祸与不幸。这种素质对事业极有帮助,但不利于处理好个人关系。事业的发展需要艾丝蒂不时外出活动,但乔对这些不感兴趣。他喜欢安静。艾丝蒂动不动就邀请有希望的买主来家里用餐;一转念又约请一些人到外面赴宴。两人虽然都希望事业的成功,但追求的方式却完全不同。
在他们的关系中,乔总是遵守一种有趣的规矩,直到生命的终结。那就是,每当艾丝蒂走进房门,他总要放下正在看的报纸,有时甚至起立以示迎接。艾丝蒂说话时,他总要把手里的事停下来全神贯注地听着。
但艾丝蒂却做不到。他要和她讲话时,她常常在考虑另外的事,在思索、计划、捉摸着自己的设题。在很长的时间里,她出入于各大饭店,把乔和儿子伦纳德及保姆留在家里。她在一心一意追求着她的梦想。而正在这时候,乔在事业上遇到了困难。他情绪低落。人们又称呼他艾丝蒂·劳德先生,他很反感。
结果,他们只得分手。
他们于1939年离婚,又于4年后的1943年复婚了。
艾丝蒂总结出一条教训:不管职业妇女还是家庭妇女,对丈夫必须照顾。如果想要婚姻美满,作为妻子必须用心使丈夫感到自己的强干和重要——这样他才会真的变得强干和重要。当然也希望丈夫能这样对待妻子。如何既当好约瑟夫·劳德夫人,又能保持艾丝蒂·劳德的特点,这是她此后苦苦以求的。失去了乔后,她才发现他对她的生命何等重要。在她的忙忙碌碌的事业中,他是她最好的平衡。
多年以后,松克松总统召见艾丝蒂,问她是否有兴趣担任驻卢森堡大使的职务。她激动之极,一个纽约昆士区的小小艾丝蒂将成为大使,难道还不值得激动!
“如果你要去,你就一个人去。”乔在那天晚上对她说,“我不会跟在你后面替你拎皮包。”
因为艾丝蒂有过以往的教训,她断然拒绝了尼克松总统的好意。
如今艾丝蒂可以引为自豪的是,她的小儿子罗纳德自1985年12月起任驻奥地利大使,他们家终于出了个大使。
艾丝蒂和约瑟夫的第二次结合牢不可破。他们再也没有分离过,他们总是相亲相爱,互相依恋,一直到1983年乔去世的那天。
(张青安摘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