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之妙用
1988-11-01杨镇东
杨镇东
把问题反过来想一想的“逆向思维”,乃是创造性思维中的一种奇特的方式。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吸尘器的发明过程吧。当初,清除灰尘只是用“吹”的办法,而今天所见到的则利用真空负压原理制成的吸尘器。1901年,在伦敦某个火车站,举行一次新式除尘器的公开表演。这种除尘器就是把灰尘吹跑。当它在火车车厢里使用时,扬起的灰尘几乎叫人透不过气来。当时人群中有一位叫赫伯布斯的人心想,吹尘不行,那么反过来吸尘行不行呢?回家后,他就试用手帕蒙住口鼻,趴在地上用嘴猛力吸气,结果灰尘都被吸附到手帕上来了,证明吸尘的方法是可行的,于是带有灰尘过滤装置的负压吸尘器诞生了。
逆向思维的产物几乎比比皆是:用力削铅笔。动刀不动笔,反过来思考问题,动笔不动刀,于是就有了卷笔刀;声音引起振动,反过来想,振动也能还原成声音,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类似地,声音转变为电信号,反过来电信号还原成声音,贝尔发明了电话。还有照相术中的拍照与印相,楼梯动而人不动的电梯,以及录音机、录象机、电影……
不但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中逆向思维发挥了巨大的创造力,就是在人们的学习中也是非常需要这种思维方法的。数学中就常用反证法。假若命题A成立,要求证明结论B一定成立;我们可以假定如果B不成立,经过一番推理论证,发现命题A就不成立,用这样的思维方法从反面来证明。一本著名的大学物理教科书的编者在前言中也提出,做完一道物理题后,可以把答案作为已知条件,倒过来求原来的已知条件,看看情况有什么变化,解题技巧有什么不同。他认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在分析问题、进行决策时,也需要逆向思维的参与。我们常用“凡事预则立”的古训来提醒自己,这个“预”也包括着把事情反过来想一想。如一个民间故事,说是有个好吃懒做而又急于想发财的人,打听到一个海岛上居住着一些只生一只眼睛的怪人,他就动脑筋想去骗一个单眼人来搞展览赚钱。当他一个人划着小船在岛边靠岸时,果然看到迎面走来几个单眼人。正当他欣喜欲狂想施展骗技时,却被这几个单眼人活捉捆绑起来,随后又被关进了笼子。这个岛上的人——全是只生一只眼睛的单眼人,听说捉住了一个生着两眼睛的“怪人”,纷纷前来参观,这个懒汉反倒成了捉住他的那几个人的摇钱。这个故事里的“双眼人”懒汉,他就没有好好地逆向思维一番,他只想到一只眼睛的人是“怪人”,却没有想到他自己生着两只眼睛,在“单眼人”眼里,也是个可用来展览赚钱的“怪人”。对这个懒汉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决策错误。而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也常常由于考虑问题不周而犯过重大的决策错误。
当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之时,可惜没人很好地去从反面想一想,结果工业发展了,生态环境却受到严重破坏。例如伦敦成了雾都,泰晤士河里鱼都不见了。近到50年代到60年代,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频频发生,人们熟知的有洛杉矶光化学雾污染事件,日本的水俣事件,米糖油污染事件等等。又如,早先人类使用DDT等农药灭虫,害虫一时被杀灭(后来产生了抗药性),但却严重污染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全球性的生物与人体损害。等到人类认为到问题的严重性再设法补救,已经兜了一个大圈子,有些损失还根本无法补救。现在大家识认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地球只有一个”的口号,说明人类是变得更聪明一些了。
(摘自《科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