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里何时吹进三月的风
1988-11-01时明
时 明
序章你看到了吗?
“你看见了什么?”
“少男少女。”
“还有?”
“中男中女,老男老女。”
“还有?”
“有的都有了。孩子们是不谈恋爱的。”
“你看见残疾人了吗?摇轮椅的、用竹竿探路的、打手语的、个个矮矮的……在谈恋爱!”
《中国妇女》的编辑又耐心地问。虽然我起码跑了五个大公园,但不得不据实回答:
“好象没有他们,都是幸福到了家的健全人。”
说罢,我心里酸酸的。
后来,我又去了别处。我看到了。
第一章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1.痴情汉
有一个小伙子发育成熟了,自然而然想到娶个老婆,他常做很美很美的梦,常常发呆,生出许多妙不可言的幻想。
这些,都仅仅是精神上的幸福。实际上,他很自卑,甚至连与女孩子搭话的勇气都没有。
有一天,他正在车间里坐着糊纸盒。头儿带来一个女孩子,扯着嗓门喊:“哎,这是新调来的检验员。”大伙的目光全射了过去,他也抬头瞥了一眼。就这一眼,他的魂儿便被永远地勾走了。很奇怪,那么多目光迎了上去,唯独他有一种触电似的感觉——他与她的目光闪电般的一碰。绝对的“一见钟情”,他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下这个定语。感觉是不会骗人的。头儿把她领到他面前,把他介绍给她:“这是组长。”
伸手相握的一刹那,他从她脸上看到了失望、惋惜和同情。才想起他有一双不能叫腿的腿,进而想到自己是属于不能结婚的那一类。
后来,他下了极大的狠心,才把那一瞬间爆发的爱心锁了起来。但不久,那股爱意又不老实了。总是鼓动着他的眼睛偷偷去瞄她,驱使他心甘情愿地为她效劳,乃致天天摇着轮椅,送她回家。
要爱却不能爱,已经很痛苦,还要把爱拼命地憋到心里,就更痛苦。
几乎每天,他都无端的用头“咚咚”地撞墙,用拳头敲鼓一样地擂桌子,或者嚎啕大哭。用这种无言的方式宣泄心中的痛苦、委屈、悲愤。
2.爱情的荒漠带
我采访了许多残疾人。他们给我讲了许多许多令我无法想象的事情:盲人能画出精美无比的国画,聋哑人能写出动人心魄的歌曲;失去双臂的残疾人能用脚捏出栩栩如生的画人,没有双腿的残疾人能以手代足奔跑如飞,一切的一切,使我终于明白一个道理——残疾人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我把我的“语录”讲给任何一位残疾人听,都说我的话不全面,都说寻求爱情,靠努力就做不到。
一位永远离不开轮椅的小伙子伤感地说:“对于爱情,我是癞蛤蟆,它是天鹅。”
一位盲人凄怆地说:“爱情对于我是第二个黑暗。”
一位聋哑人苦笑着给我写了九个字:我们是爱情的荒漠带。
一位已婚,且生活得很幸福的残疾人讲的话,竟使我愈加难过。他说:“我获得了爱情,但只能说是碰上的。在5000万残疾人中,我是幸运儿。”
……
面对他们,我的残疾人朋友们,我久久不语。
因为,我看到了在这条荒漠带里艰难行走的他们。
一位年迈的母亲,寡居近20年,尝够了孤苦的酸辛,下决心要为盲儿子找个妻子。便四处奔波,几乎踏破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婚姻介绍所的门槛,却依然空空。
一位工作人员见老太太累得要死,不得不泼了瓢冷水,“您哪,歇了吧。没见那么多大男大女排着号哪。一个瞎子,还凑什么热闹哇。”
据不完全统计,2900万婚龄段的残疾人,结婚的仅有800多万人,一个多么可怜的婚姻队伍呀。
第二章健全人的精神残缺
什么是当代中国人的“人道主义?”那就是“帮助弱者,救死扶伤。”
在这个口号下,君不见各种残疾人的福利设施林立;君不见各级政府部门为残疾人的事业大开“绿灯”;君不见北京市委对东单、西单,王府并等主要街道的马路沿进行改造,咬着牙用80万人民币为残疾人的轮椅铺平了进出各商店的道路。
面对一件件事实,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说到,在中国,残疾人是有希望的。前景是美好的。
岂不知,当人们竭力为这美好的前景描绘图画时,却有一些人正在毫不眨眼地往残疾人的伤口上洒盐。
1.保证书的背后
北京某派出所。
正是三九天,窗外寒意无限。而站在长长的木柜前的盲女小谢,心里却是暖暖的。经多次申请,派出所总算同意她爱人王某在北京市内落户了。从此,将要开始甜蜜的生活了。
“你写个保证书吧。”户籍警望着小谢身旁的王某说。
“什么保证书?”王某一脸问号。
“办了户口后,今后保证不离婚。”
“我……”王某犹豫了一下,还是拿起了纸笔。
再愚笨的人,也会看出来,这份以“保证书”的形式出现的字据,实质上是一份“婚约”。
我国自1950年就颁布《婚姻法》,明文规定:“实行婚姻自由。”而这份保证书恰恰保证的是婚姻不自由。
看到这里,亲爱的读者们一定会问,派出所为什么要让写保证书呢?
原来,有关部门为了照顾残疾人的生活,曾做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可视情况准予其配偶农转非,小城市迁入大城市。这样一来,一些城市,特别是很难迁入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便为残疾人的配偶们敲开了大门。
于是,一些灵魂丑陋的人也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开始花言巧语地骗取残疾人的感情,一旦目的达到,迁入城市后,便一脚把有残的配偶踢开,另寻新欢。
屡屡发生的这种令人气愤的事件,使各地残协、派出所等部门大为愤怒,便有人发明了书写保证书的“高招”。
孰不知,保证书充其量是个精神安慰。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因为,它在法律上不起一丝一毫的效用。
王某与谢某的离异,便是极好的教训。
王某迁入北京市不到半年,就闹开了“地震”。天真的小谢,总以为自己什么地方不注意或没做好才惹恼了爱人,便处处小心,甚至连生病咳嗽都不敢出声。她哪里知道,王某厌恶的是她的眼睛。这是个永远无法弥补的“过失”。
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王某简直使出了浑身解数,忽而造谣中伤,忽而狠打狠骂,忽而哭哭啼啼……经过近一年的“攻坚战”,终于使谢某就范。
人生缺憾甚多,但有哪一种能同被欺骗被愚弄之憾相比呢?
2.残疾人的爱情姓什么
文明与野蛮总是象同胞姐妹一样陪伴着人们。对于残疾人,人们给予了多么大的同情和理解,也常常给予多么大的冷漠和偏见。
而残疾人的爱情世界,更是一个扔满世俗的偏见,愚昧、鄙视、讥笑的地方。
我在某区残协采访时,曾看到一幕“精神残疾者”的表演。
女大学生杜莉常常到“求知”书亭买书,与开书亭的个体青年谢云逐渐“交流”出了感情。然而,这种真正的自由恋爱,却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反对。理由很简单:谢云是残疾人。谢云的父母是怕儿子高攀一个大学生,将来生活不幸福。但还有商量的余地。杜莉的父母则是“坚决性”的反对。他们软硬兼施仍然“领导”不了女儿,便邀集了杜莉的姑姑、舅舅等人,跑到区残协集体请愿,要求主持公道。无论如何不能让他们的女儿嫁给一个残疾人。
“浑身连个疤都没有的大姑娘,嫁给一个跛子,邻居都怀疑我们女儿有毛病。”母亲说。
“这也不人道嘛!”父亲说。
“这里有问题,我敢保证,他们没有真正的爱情,姓谢的准耍了手腕。”舅舅说。
“……”
七八个人慷慨陈词,有的声泪俱下。
后来,我采访了杜莉和谢云,知道了前面写的情况。至今,在他们爱的蓝天里,仍然阴云密布。杜莉的父母已经“严正声明”:如果杜莉胆敢继续与谢云来往,他们就永不认她这个女儿。
杜莉痛苦地跟我说:“父母是出于一片爱心才这么做的,可他们这么做又有多蠢啊。我是既想要爱人,又想要父母,这该怎么办?”
谢云则是连连苦笑,他悄悄告诉我,他准备当懦夫啦。他不想连累杜莉,更不想让杜莉失去父母。
分手时,他悲愤地仰天长叹:我们何时才能看不到冷眼和歧视呵!
第三章残疾人,拯救自己
多年来,许多残疾人因生理缺陷而被拒之于爱情的大门之外,经过努力,他们不仅可以获得爱情,而且可以通过种种方式享受生活的欢愉。
在爱情的追求上,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婚姻观念,开始高层次的追求。
1987年12月16日傍晚,我去朝阳区残协采访,在副秘书长张云同志的对面,坐着一位很美丽的姑娘。我与张云谈话,她便睁着一双清亮的大眼睛静静地听。
当她站起来关门时,我才发现她的下肢残得厉害,心里顿时象冰一样凉,暗暗叹一声,挺好的女孩子,这么不幸。
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情,反而安慰我,“没关系,我什么都可以干。”
张云告诉我,她叫王鸿,非常聪明,上高中时学习很棒,如果不残疾,准能考上大学。
现在,她在上夜大。有个男朋友,是个武警战士。
我很替王鸿高兴,不无关心地说,“小伙子不会变心吧?”
“不是他会不会变心,而是我还在考虑他能不能配上我。”王鸿认真地说。
我惊讶。张云告诉我:“小王说他若拿不到大学文凭,她不同意这门亲事。她条件很高,要对方具备老师、知己、哥哥、护理四个条件才行呢!”
小王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她的美好,她的自尊,她的独立的个性都留在我的记忆里。
尾章在期待的三月
为了采写此文,我与许多残疾人交了朋友,我发现他们那么善良、真诚、仗义,他们身上有许多写不完的故事。
残疾人是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对于健全人来说,还很陌生。但残疾人是个坚强的人群。他们坚韧地寻找着生活的幸福,其毅力甚至超过健全人。
可是,从某种角度说,残疾人的婚姻暂时还处于缺乏阳光和温暖的角落。这角落里何时能吹进三月的风?
我,还有他们都期待着,在春光明媚的三月里。
(摘自《中国妇女》198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