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剑小姐”艰难的问鼎之路
1988-11-01华怀良
华怀良
1.集训队混进来一个“丑小鸭”
1978年。北京体育馆某省击剑队集训场地。
“报数!”随着教练的一声口令,穿着清一色运动服的运动员迅速站成一溜直线。
“一、二、三……”就在报数完毕的两秒钟后,队尾忽地又冒出一个稚嫩的嗓音:“十三。”
队员们不约而同地扭过头去。噢,什么时候又来了一个小姑娘?瞧她满脸稚气,穿一套早已过时的旧军装,耳后还垂着两根小辫。乍一看去,就象天鹅群混入一只丑小鸭,让人怎么看都不顺眼。教练皱了皱眉头,便下令开始例行的跑步训练。
好象要给小姑娘难堪似的,人高马大的专业运动员今天似乎都格外放开脚步,不一会就将她拉下一大截。人家规定的圈数跑完后都操着手面带揶揄的笑容来欣赏她那步履蹒跚的跑步姿态。但是看着看着,笑容在她们脸上凝固了:她竟在人们的讪笑中仍不卑不亢地跑完了全程!她们顿时感到她身上有着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教练还没教她的意思。眼看人家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的训练,她急了,走过去怯生生地问:“怎么老让我练基本功呀?”
教练满脸不悦,不无讥讽地反诘:“你基本功是不是到家了?”
这下她没词了。因为这是连世界冠军也不敢回答的问题呀。
以后,进入对练阶段了,人家都一对一地早搭裆好了,唯有她“多”出来了……
就象一头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小羊羔,猛地撞在冰冷的石头上,她感到既痛苦,又迷茫,且委曲。她想起了自己温暖的家、慈爱的父母、亲密无间的同学……于是,一封装满委屈的信寄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中。
2.倔强的求艺之路
她的信使全家震惊了。正在生病住院的父亲匆匆赶来北京,虽说离家才两个月,可她就象分别了一年,见到父亲的那一刻,她积攒了多时的眼泪便一古脑儿涌出来,擦湿了一条手绢。
父亲问明情况,良久无语当晚便去拜访教练。她悄悄跟了去。然而父亲不仅没同教练吵,反而尽拣好听的说;次日又当着教练的面特意尅了她一顿。她糊涂了,直到父亲临走前与她作了一次长谈后,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从此,她不管受到多大委曲都一人默默承受下来。
父亲的北京之行虽未能使她的处境有所改变,却使她明白了问题的结症所在。原来体育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常常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你想上去,人家就受到了威胁;你不行了,人家才有可能上去。而运动员的成绩又与教练的荣辱息息相关,哪个教练愿让别人挤下自己的队员呢?这里没有“后门”,没有“捷径”,没有照顾和怜悯,唯一有的就是竞争。从此,她不再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而全赖自己了!
不是没人和自己对刺么?她现在有办法了。她将房间的被子堆起来。象唐吉诃德大战风车似的手持长剑对着被子练动作。服务员闻声来干涉,但当听了她的诉说后,恻隐之心大发,反而替她在门口“望风”,因为若让负责人碰见便要罚款了。
国家为提高运动员水平,特意从法国请来击剑专家奥班奈克讲课,并给运动员中的佼佼者单独辅导。但这样的好事总轮不到她。她便不急不躁地充分利用自己绘画的技能,将专家讲的动作要领一一速写下来,然后回到房间照图比划,领略其中妙奥……
洛桑一战,她大爆冷门,获得第32届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女子花剑第6名,为中国参赛12名男女队员中最好成绩,外国通讯社称,这是近80年来亚洲继栾菊杰之后在世界大赛中取得的第二个好成绩,它意味着中国人不甘沉默,意欲动摇欧洲人在剑坛的霸主地位了!
3.从成功的顶峰跌进失败的深谷
1982年初。南京五台山体育馆内。南京国际击剑邀请赛团体决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中国女子花剑运动员在勇挫英国、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等世界剑坛劲旅后,最后与法国队决赛。
法国系击剑运动发祥地,常执国际剑坛牛耳。她们一下飞机就向中外记者扬言:“此行是来领冠军奖杯的!”而中国队占有地利、人和之便,君之卧榻,岂容他人酣睡。只见双方全力拼搏,比分上升,从一平、二平直到六平!
只剩最后一场了!
看台上万头攒动,喊声如狂似潮。为拿下这关键的一局,身高一米八○、誉满全球的法国击剑队队长布鲁吉埃亲自披挂上阵。而中国一方出场的竟出人意料的是身材瘦小,比对手短了一截的“替补”队员李华华!
布鲁吉埃见又是李华华,先是微微一怔,李华华以悬殊比分击败两度奥运会冠军获得者、法国主力队员特兰凯,使法国队意欲囊括全部全牌的计划成为泡影。现在正是报“一剑”之仇的时候了!
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只见长14米、宽2米的击剑台上人影憧憧、寒光闪闪。的确是场恶战啊!然而,战至两平,李华华小腿突然发生痉挛,疼痛难忍。按常规,她可以向裁判声明退出比赛,况且此刻比分持平,于她声誉亦无大碍,且能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原谅。然而,那样中国队却将失去一个夺冠的机会,她自己也将永远不能原谅自己。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国争光的使命感,使她以罕见的毅力,强忍剧疼,采用下蹲反击绝招连中对方三剑,以五比三的战绩赢得关键的一局!
时隔不久,她又在1982年全国击剑锦标赛中再逞雄风,荣膺女子花剑冠军称号。
李华华脱颖而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的队友开始留意她的打法,思谋破解之道。外国队教练也搜集了她比赛时的录相带进行研究——她成了众矢之的。遗憾的是,涉世未深的李华华这时掉以轻心了。结果,1983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上,夺冠呼声最高的她竟在第二轮比赛中就被淘汰下来,爆出此届盛会的一大“冷门”!
这无疑对她是沉重一击。她已是“小名人”了,名落孙山不仅自己缺乏思想准备,一些崇拜她的剑迷也感事出突然。她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指着她的背影大发议论,有的偏激者甚至当着她的面说出不好听的话来。
面对沉重的打击和种种责难,她简直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了。一种激流勇退、改就它业的念头油然而生……
3.一封珍贵的家书
正当她在人生十字路口犹豫徘徊时,一纸家书飘然而至。
她的父亲从广播中得知女儿上海失利的消息,尽管卧病在床却仍强撑病体给她写信,告诉她胜败乃兵家常事,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崩溃,鼓励她学容国团,在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家书犹如一场及时雨,给她的事业之花注入了生命之泉。她心中的天平平衡了,决心卧薪尝胆,再起东山。
奥运会和亚运会,犹如两尊亭亭玉立的女神,向急于打翻身仗的李华华频频招手了。
然而理想与现实毕竟是有距离的。眼前的现实是无论奥运会和亚运会,每个剑种每个国家只限五人参加团体赛,而个人赛只限三人,这意味着她若想进军洛杉矶、汉城,唯有在国内进入前三名方有可能。此时江苏栾菊杰、天津朱庆元已稳坐头两把交椅,觊觎三号位的尚有张家槐、吴秋花、苏联凤等无论资历还是剑龄都较她见长的剑坛老将,而她上海失利后名次陡降到15号位。形势太险恶了!
更叫人揪心的是:河南省仍无击剑队,仍无击剑教练!
4.“李华华成熟了!”
李华华豁出去了!
没有教练,她便象古代剑客那样身背剑囊,云游四方,投师学艺。兄弟省市的教练甚至运动员都成了她最需要的老师。她因此承百家,不拘一格,形成了独自成套的打法,被誉为“怪剑手”;每在比赛关键时刻,她常露一两手“怪招”,让人防不胜防,叫苦不迭。
金剑时需要有后蹬力量,她便无论外出办事还是训练,只要不是太远便总是骑“凤凰”自行车以锻炼后蹬力。一次骑车去郑州郊外,公路上突然迎面冲来辆拖拉机,在车祸发生前的一刹那,她猛地弃车向前一跃,两手紧抱拖拉机头,人象膏药一样贴在上面,结果“凤凰”毁了人却奇迹般地安然无恙。
她还有击剑时左手无意识遮挡有效部位的毛病,这在比赛中是要扣分的。她便有意找手重的男队员对练,并要求对手看到她左手捣乱时毫不留情地猛刺。好长一段时间,她左手一直是青一块紫一块,后来发现左手终于“老实”了时,她竟激动地哭了起来。
比赛还需要运动员心理素质和修养良好,以应付任何意外情况。而李华华个性刚烈,嫉恶如仇,遇上有悖常理的事便不可自抑。有次比赛,她认为不公,居然敢当着上万观众将头盔摔在地上,以示抗议。当时有记者用长镜头“吊”下了她的尊容,并将放大了照片寄给了她,她却满不在乎地扔进了箱里。可这时,她却特意将照片找出挂在屋子最显眼的地方,让自己时时都见到自己的短处,以示警戒……
1984年。终于战胜众多竞争者,挤入“三强”,取得进军奥运会资格,虽然只名列十三,但她毕竟代表中国去了。
1986年9月,她又飞越黄海,逐鹿第十届亚运会,一鸣惊人,荣膺女子花剑个人、团体两块金牌。
1987年7月,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她又为中国女子花剑夺取团体亚军立下赫赫战功。
1987年11月,她在广州获得第六届全运会女子花剑银牌。
1988年2月她又出访意大利,和队友一起准备9月份的汉城奥运会……
中国击剑队总教练文国刚就李华华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李华华成熟了,成了挑大梁的角色!”
是的,李华华成熟了!独闯世界剑坛的“击剑小姐”李华华再也不是孤立的了,人们都承认了!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她不会重蹈上海第五届全运会的覆辙,虽然她知道问鼎之路正如人生环行道漫长而曲折……
(摘自《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