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关键特征
1988-08-23侯国清
侯国清
动机学世界权威、美国犹他大学教授赫茨伯格积几十年观察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体会,对创新者的关键特征作了如下描述:
智商超常,激情迸发。毫无疑问,智商超常是创新的先决条件。但是,智商过高有时可能反而有害于创新,因为它与标准的教育成就关系极大。标准教育成绩超群会妨碍他寻求在这以外的满足,而看不到自然界的无限性,只接纳与教学机构清规戒律相容的思想。
激情则是人对所历所见新闻提高认识的概念化了的感受,使人一时不能自已,在瞬间感觉活着的伟大。激情不是解脱,不是预感,也不是成功。激情是生命最充分的延伸,而且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创新者才思敏锐,激情状态下他们整个心儿都在活动,逻辑、色彩和能量都被结合成一种去发现的直觉
善出难题,不谋权威。创新者必然善于为自己出难题,而不追求权威地位和自我形象,不相信世上有绝对的思想。权威地位产生一种自身免疫力,对新思想无动于衷。
今天的知识加速老化,使得专长极有赖于终身不断学习。不断上进本身就是严肃的社会责任。驻足于以往的成就,是发扬创新精神的主要障碍。
标新立异,不循成规。不靠传统做法建功立业,这种想法与创新息息相关。爱因斯坦不是在他工作过的专利局楼顶上成为伟人巨子的。米歇兰格洛在装饰梵蒂冈教皇小礼堂时,他认为不能因袭过去,因此他是一个雕塑家,而不是油漆工。
旨在提高本领的教育强调标准化的选择,惯于在陈规许可范围内工作的人则把精力消磨于打破“现有记录”,而创新的回答往往是“前无古人”的。所以,创新者往往是“门外汉”。
甘认不知,善求答案。承认“我不知道”,这也是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没有糊涂就没有创新。越是能够容忍糊涂,人们就越有体验的内在自由。创新必须等待这“不知道”带来的压力。但是,有组织的社会只能在“我们知道”的神话中运转。结果,我们的正规教育系统很少教育人们去认识这“不知道”的价值。知,总比不知好,这样一个标准常使我们荒谬地追求实在。我们的机构如果希望成为创新的组织,它们就必须允许在机构内对“不知道”能够容忍。
以干为乐,不与人比。真正的创新者必然从他的所干中取得欢乐,而不管组织对他如何不公。这并不是说创新者愿意组织对己不公,他希望得到和他人一样的待遇,但是他会积极自娱于他的成就、长进、责任和有意思的工作。他避免在其他方面多费精力。
同时,创新者对于“他们是谁”感受很深。许多人是作为生旦净末角色的集大成而存在的,而角色意味着演戏。创新者不是演戏,他是血肉之躯,他不能解释他是谁,因为这种解释不能概念化,对号入座,也不能用言词表达。“我就是我”,他知道他是谁,但又不能使自己区别于他人。他的喜怒哀乐不受演戏角色的约束,这使他摆脱了许多无端的烦恼,很少沾染社会上的时髦病,可以花更多的时候作出建设性的努力。允许各有所好和各有所求,这是他对人的行为准则。
不信天命,积极解忧。动机性忧闷,即期望取得成就而带来的苦恼与创新大有关系。被动解忧者以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创新者实行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解忧。它是使人在漫无头绪中以保持积极的能源。一般地说,创新者经历较多动机性忧闷,但他认为是可以积极控制的。他宁愿相信自己的好奇心,也不愿随大流;宁愿作为一个好问的孩子生活在世界,而不愿听任命运的摆布:甚至宁愿暂时不作判断,也不愿因事件的某种光明面而使事件合理化。于是,他常作出有用的发现,而别人则不能,因为别人不是“全都知道”,就是说“子虚乌有”。
只要成就,不问发迹。创新者很少是野心家。他更加喜欢的是成就。野心家认为,必须与上司一致,方能成功。野心家隐藏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意愿的同时,却积累起与上司的敌对情绪。
合理用心,有张有弛。饱食终日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同样正确的是,过度劳碌的生活是令人厌烦的。我们必须给予心灵适当的地位,因为它是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心是一个感官,当我们过度使用时,它就忽视思想。手可以休息,但心很难罢歇。心在工作时,不只存在现在,它追溯过去,想像未来。但创新却需要现在意识。这只有在“不思不虑”中才能发生。创新者常不时把心闲下来,像把手放入口袋那样。正是在悠闲的时候,新的思想和新的联系才有可能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