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模型的比照
1988-07-15阮震
阮 震
对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舆论界对它有褒有贬,有毁有誉。对此“罗马俱乐部”所作的反应就是他的第二份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
一般认为:这两部著作基调同一且又有亲缘关系,因此归之于一种名为“经济增长极限论”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妥当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漠视其间的趋同性与相异性的比较,至少不能贬损各自的理论价值。
《增长的极限》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点,以世界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的变动与联系为研究对象。由此,它得出三点结论:(1)如果世界现有的人口,工业化、环境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耗竭的发展趋势不变,其结果很可能是人口和工业不可遏止下降,因为世界会在未来的一百年内的某一时点达到增长的极限。(2)改变上述趋势并建立持续的生态平衡与经济稳定是可能的。这唯有通过实现“零度增长”才能企及。(3)愈早采取措施,成功的机会越大。
这个模型附有一套繁复的计算机程序,但其理论实质却是新马尔萨斯主义,故著名经济学家弗里曼谑称之为“带着计算机的马尔萨斯”;又由于它弥漫着对人类前途的悲观情愫而被称之为“世界末日模型”。
《人类处于转折点》对“世界末日模型”颇不以为然,并对此进行了建设性批斥,从而建立了“世界多层次模型”:
首先,它认为世界发展的客观方面可以用一个模型来表达即“计算机模型”,它是各方面资料与数据诉诸计算机的结果;而世界发展的主观方面即“人们如何利用这个世界系统计算机模型来分析系统未来可能的演变模式”则应予以“情景分析”即对“一系列可能发生的事件以及人们在社会政治方面所作的各种选择统称为一个情景”的分析。这样,“世界多层次模型”的分析角度和理论视野则比“世界末日模型”的宽广、拓展、深刻得多。
其次,“世界多层次模型”认为(1)世界是以一些相互依赖的次级系统——即地区——表现的。世界系统共有十大地区,各地区发展系统是通过所有基本进程的描述来表现的,这些基本进程决定着各地区的演变:自然的、生态的、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演变。这些描述是通过反映于各有关科学学科中的多层次排列联系起来。这是从横维来说的。(2)从纵维度看;世界系统包括五级,每级都表示出足一种需要各利不同科学的知识的世界子系统,它们是互相联系的。“世界末日模型”的研究对象很狭限,囿于物质经济境域中的五个因素。而且它所表述的是“均一世界观”,认为世界一下子达于极限状态,并没有多层次地认识世界系统。
第三,如何解决“世界问题”呢?即由于经济增长引致的“三废污染”、能源紧缺、人口过剩和粮食问题等普泛性恶性循环。“世界末日模型”的意向是:由于经济增长所引起的世界问题正如它本身是“指数增长”或“复利式增长”,故“经济增长”是万恶之源,它引起增长与世界问题的“反馈环路”即恶性循环。故意欲消弭世界问题,必须要实行“零度增长”即抑制增长。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不仅于情理有悖,而且在追逐利润为尚的资本主义社会更是不可能有效验的。“世界多层次模型”则认为“人类面临的最迫切问题的核心就是这种不平衡的、无差异增长——而导致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有机增长。”这里所谓有机增长即有计划地、各地区、各因素的谐调发展。因而它主张国际范围内的协作与规划,主张各地区精诚团结,相濡以沫共济危难之秋。这虽也不太现实,但毕竟有进步意义。
综括地说,我认为“世界多层次模型”克服了“世界末日模型”的如下理论困窘而显示了自己的优越之处:“世界末日模型”与古典的“禁止状态”有着共通的缺憾。它们都忽视技术进步和知识的应用可以改进产品设计或发展代用品。正如物理学家戈拉布所认为的:它“企图以数学代替知识,以计算代替理解。”而“世界多层次模型”则明言技术是相当至要的参数,应予以重视和研究;再者,“世界末日模型”所论及的五因素太“物质化”了,完全舍象了人文规律和社会经济体制对这些世界问题的作用,而“世界多层次模型”斧正了这种背谬;此外,“世界末日模型”所预言的世界增长极限是建立在马尔萨斯“人口法则”和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基础上的,是伪科学的,尽管它有许多所谓数据为佐证;而“世界多层次模型”所说的极限是有保留的;极限并非瞬间突然一起降临于世,极限总是局部的、地区性的。世界体系的总崩溃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局部性的极限也不可漠视、小视。这种极限观是有道理的。
显然:世界多层次模型较世界末日模型为先进。但它也有悬而未决的东西,因此,如何设计更完美但更实际、切当易行的世界模型,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理论任务。
(《人类处于转折点》,梅萨罗维克、佩斯特尔著,三联书店一九八七年六月第一版,1.20元;《增长的极限》,D.梅多斯著,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四年五月第一版,0.7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