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怎样才算真正健康

1987-12-30郭亨杰

祝您健康 1987年3期
关键词:人生观信念人格

郭亨杰

“健康”二字在每个人的心理上,份量是很重的。许多人闻鸡起舞、拳不离手,因为他们笃信“生命在于运动”,有的人熟读医书、药不离口,因为他们笃信“良药乃生命之保障”。注意身体的锻炼,注意药物的作用,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健康二字应有的题中之义。但健康除了身体健康外,还有心理健康,即正确的健康观应包含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显然,身体健康与否,是可以一目了然的,而心理健康的标准则不太具体,从研究的情况看,大致可概括如下;

一、心境的基调是轻松愉快的

人的心境难免有变化,但是,心理健康的人,其心境的基调总是轻松愉快的。他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并从中得到乐趣,在心境与学习、工作,生活之间经常保持着良性循环。有的人终生忙碌,但一生愉快。有的人一生清闲,但终生抑郁。所以,轻松的工作不一定能带来轻松的心境。轻松愉快的心境是以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热爱换取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心境简直可以比作生命的火焰。心境越好,生命的火焰越旺,心境越坏,生命的火焰越弱;如果长期心境极坏,生命的火焰就有熄灭的危险。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正确地调控自己的心境。

二、人际关系是和谐的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人际关系,例如个人与同学同事的关系,与亲友的关系、与领导者的关系、与熟人的关系等。这种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关系;或者在心理上相容,或者在心理上相拒。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受各种因素制约的,我们很难要求每个人的人际关系的各个侧面都很和谐,但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人际关系总的来说应该是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的主要表现是:与人相处时有合作精神,而不是格格不入;在待人的态度方面,通常是肯定的态度(友善,信任、赞赏、尊敬等)多于否定的态度(敌意、猜疑,嫉妒、恐惧等),而不是相反;在归属感方面,有所向往,希望成为群体之一员,而不是避开人群,与他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由于种种原因,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难免有欠缺之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处处紧张或处处冷漠,鄢末他的心理健康就可能是有问题的,最好请医生作出诊断,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改善。

三、自我观念是大致正确的

心理学把一个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叫做自我观念。换句话说,自我观念就是每个人心目中的“我”。心目中的“我”,是实际上的“我”的反映。但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有的人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目中美化自我,给人的印象是自高自大或目空一切。也有相反的情况,即自惭形秽或自卑自贱。可见,心目中的“我”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现实中的“我”。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百分之百正确,稍有差错是正常的。但如果观念上的自我与实际上的自我大相径庭,而且带有很大的稳固性,即使旁人提醒,也充耳不闻,那就不能认为这是正常的。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有自知之踢的人。古人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牢记这条古训列于端正自我观念、促进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四、人格的表现是统一的

人格的核心是人生观和信念。虽然不能说人的任何言行举止都受人生观和信念所支配,但是,个人的重大决策和主要言行,无疑会受到人生观和信念的制约,人生观和信念会把人的需要、动机、愿望,兴趣、目标和行动等统一起来,使个人的整个人格得到正常的发展。

由于环境的变化,由于各种诱因的出现,可能出现人格矛盾现象,但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较强的抗诱惑能力,虽有过心理矛盾冲突,但在信念上不改初衷,保持了人格的统一性。

而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他的人格是双重的,或者是多重的。他没有一以贯之的人格特征。在这个环境里他是正人君子,在另一个环境里他是十足的坏蛋,而且当他扮演对立的角色时,他丝毫不觉得别扭。一个人如果到了这一步,那就是人格分裂,他当然是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了。但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里是很少很少的,我们千万不要把“人格分裂”的帽子到处乱扣。

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是得体的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他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求得发展。这里所说的适应,完全是积极意义上的适应,是根据环境的状况,做出合适的反应,而不是消极的随波逐流式的反应。天雨出门要带伞,这叫适应自然环境。观看表演不能尖声怪叫,这叫适应社会环境。适应自然环境几乎人人懂得;适应社会环境,情况就有些不同。比如,有的人一见生人就局促不安,有的人只图个人痛快而不惜践踏社会道德规范,这都属于对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见生人就局促不安,其消极影响比较有限;不顾道德规范以至法律的约束,随心所欲,妄取强求,其消极影响就十分严重。所以,尽管各国的心理健康标准各不相同,但却共同主张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对社会环境有良好的适应。

六、行为表现是与年龄和性别相称的

人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表现人的心理的行为也是这样。幼儿的行为只能象幼儿,少年的行为只能象少年,老年的行为只能象老年,这是有相对稳定性的,相互之间不可替换。如果发生了替换或颠倒,那就很难说心理是健康的。试想,一个长得高头大马的少年,还经常趴在地上同光着屁股的娃娃们玩玻璃弹子,你是否觉得有些异常?是的。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与他的年龄不相称。少年当然还脱离不了稚气,但上述这样的幼稚行为在这种年龄是早该消失特。过份幼稚是异常,过份老成也未必是好事。有些人,小小年纪就谨小慎微、心事重重、老气横秋,这并不是“早慧”,而可能是心理健康状况欠佳,我们应该关心他们,还他们的童年,还他们以朝气。

人的行为不仅应与年龄相称,而且应与性别相称。女性的行为男性化,男性的行为女性化,这在有些人中间是时有表现的。当然,对这个问题还需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成是心理不健康。但确有人,出现这种行为是带有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的,性变态就是其中一种。

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界限并不明显,而且,必须把各项标准综合起来衡量,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因此,我们切忌简单地“对号入座”。我希望本文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人怎样才算健康”,而无消极暗示作用。

猜你喜欢

人生观信念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为了信念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发光的信念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信念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信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