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住“第二次机会”
1987-11-01巴伯勒·巴托西张汉光
(美)巴伯勒·巴托西 张汉光
生活中处处有第二次机会——如果你能发现它们并勇敢地去实践的话。
阿姬尔·摩尔多一直梦想着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十四岁时,她不得不缀学回家,去照顾弟妹们。十六岁结婚后,她生了六个孩子,这使得她的梦想变得更为遥远了。1983年,五十二岁的阿姬尔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一所小学校里重新当起了学生。在她重新入校学习时,她的四个孩子已经从这所学校里毕业。两年后,她从这所学校毕了业。现在她正在攻读中学的有关课程。她说:“重新返校求学给我鼓起了自信心,现在我感到自己能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斯蒂福·理查森,三十岁就当上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家计算机公司的高级顾问。他长时间埋头于公司的工作,难得回家一次。天长日久,他开始怀念起他那充满田园情趣的家乡,那抚育他长大的故土——新英格兰。新泽西州噪杂的生活环境使他感到厌倦。于是他辞去高位,“回到小镇上去生活”。
在佛蒙特州的诺威奇,他成了该地工艺拼板玩具公司的董事长。但他赚的钱并不多,只是公司收益中的一小部分,他却愿意这样做,说:“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
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重要关口,大家都希望能有第二次机会去实现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却很少有人把他们一直蕴育着的理想从幻梦中分离出来,使之付诸于行动。
消极悲观者总是告诫我们,不要去到处碰壁。但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我们是否将会失败,而是我们为自己的理想都干了些什么。
怎样才能使得我们自己能够察觉到并把握住这生活中的第二次机会呢?有关专家和亲身经历者向我们提供了六条经验。
1.要使你追求的愿望更加强烈。
查理·巴索蒂,在得克萨斯州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他从小就开始画卡通画,向往着将来能成为一名职业的卡通画家。“但长大以后,”他说,“我发现这似乎并不是理想中的职业”。于是他就到一所专为调皮捣蛋儿童设立的学校里当了一名职工。在这所学校里,他的画倒成了那些顽童们的宠物。
校长很看重查理的画,为他提供了去纽约的经费,这才使查理得以在那些杂志编辑们面前展示他的画。查理原先的愿望又重新萌发了。他辞职回家,潜心提高自己的绘画技术水平。而如今,他画的卡通画已经出现在公众所熟悉的画刊、杂志上,象《纽约人》、《今日美国》。
卡罗·沃尔,美国中西部银行咨询公司的业务主任。小时候由于没有注意牙齿的整形,牙长得东倒西歪的。小时候对此并不介意。但到成人后,这却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在四十三岁以后,她终于完成了牙的整形。这不仅使得她容貌焕发,而且还使她有了新的生活灵感。她说:“在我这样的年纪,还能获得这崭新的笑容,这表明我能主宰自己,去改变生活中我所不喜欢的东西。”
2.决不要说这“已经太晚了”。
沃尔·卡姆雷,足足等了三十年,才等到他的第二次机会。1932年,十九岁的沃尔进了商学院。在学校里,他就向往能成为一名商人。毕业后,正值经济萧条时期,他的第一次机会只给了他一个食品公司订货员的职业。在那些年头,沃尔还一直在想着要当商人。但苦于没有第二次机会。直到他五十三岁时才来了第二次机会。他提前退休,当上了一家保险公司的代理商。他说:“我一直在等待机会,现在总算没有白等。”到七十岁时,沃尔为福勒·布拉奇保险公司在当地争取到了三百家客户。
美国西北大学社会教育及农业问题专家伯尼克·纳加坦教授说:“三十年前,人们做事情喜欢循规蹈矩。今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化大了。无论多大岁数,都还有机会改变自己。”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象所有的运动员一样,约翰·奈博向往能去参加奥运会比赛。1972年,在电视前观看奥运会游泳比赛时,荧光屏前的这位中学生游泳运动员就开始盘算了,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能参加下届奥运会的料。通过估算他得知,须在四年时间里,要把自己百米游泳成绩缩短四秒钟才行。
粗看这好象不大可能,但周密思考之后,表明还是可行的。一年训练十个月,每月只要缩短10%秒,一年就是一秒。到下届奥运会的四年时间,正好可以完成缩短四秒的目标。约翰后来如愿以偿。
佛吉尼亚久益大学心理系主任斯帝文·坦西尼认为:“刚达到一个阶段性目标,就想享用它带来的暂时利益,实际上是降低了你所作出努力的价值。”
4.要能看出转机。
唐·凯贝,在宾夕法尼亚干家庭殡葬这一行。父亲死后,要继承父业,使他想当出版商的美梦成了泡影。十年后,他把家传的行当交给了弟弟,自己举家迁往美国中西部,并进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校学习。“我得借钱来完成自己的学业,”他回忆说。三十年后的今天,唐当上了出版商,出版商业通讯,刊登广告,新闻。他承认:“在搞殡葬业时从来没有挣过这么多钱。但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的原因并非在此,而在于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之梦。
“很久以前有人曾对我说,急于求成的结果将是一事无成。只有在你付出了足够的代价之后,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机会是经常会有的,重要的是看你能否把握住它,同时还要取决于你是否有牺牲的精神。”
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兰·马拉特向人们建议,把你自己所期望的第二次机会的长期和短期成果写下来,分析它们的不同价值,“确定哪些是不可能实现的,将其删除,因为你不能在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中生活。这也将有助你避免失败”。
5.要立意改变自己。
二十二年前,比尔·摩尔是一个失了业的酒徒。中学毕业后,他换了五十个工作。
一次他发现自己已经被送进了醒酒所,他回忆说:“在那儿,所有的人都跟我过不去,特别是那个老头。另一个病人告诉我,叫我离别人远一点,说:‘从来没有见过象你这样令人讨厌的家伙,没有人会喜欢你。”
这就是人们对他的评价。“这倒使得我幡然醒悟,”他说,“我要对自己负责,从现在起重新做人。把酒戒了,干点正经活。”
戒酒之后,他找了个售货员的职业,努力工作,来证明自己是可以清醒的和干好工作的。到1983年,他已是一个有三百万资本的商业房地产投资公司的老板。娶了老婆,成了家。这在以前,作为一个酒鬼的他,是不可能想象到的,而带来这一切的是他乐意改变自己以及第二次机会向他提供的可能。
“我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活窘迫的痛苦。但这反而使我能够无拘无束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你有想改变自己的愿望。”
我们都知道那些对婚姻、职业、生活的不满而怨声载道的人,但我们却不知道这些生活的抱怨者为自己的不幸去积极地做了些什么。把握住第二次机会意味着要相信你自己能够捕捉到时机,这样你才能从中受益。
6.不要自己说不行。
一个堪萨斯市的妇女告诉我,她曾为自己是一个文盲而感到非常痛苦和自卑。在她女儿出生后,这种自卑感就越发强烈。作为一个母亲,还不能为自己的孩子念些什么!
有一次,她在电视上看到了有关当地举办识字班的通知。“开始我不敢去报名”,她说。但最后她还是克服了怕在公众面前出丑的羞怯,用颤抖的手拨通了报名的电话。尽管这样,她还是没有说自己不行。
经过一年的学习,她说:“现在变化多大啊!我已经能为女儿念故事书了,再不会为邮件的到来而感到束手无策了。”
我们一旦许下了诺言,就要看到它成为现实。发现了新的生活之路,就意味着战胜了旧生活中的自己。《大钥匙》一书的作者罗查理·琼斯说:“如果你梦见到它了,就要开始行动;如果你想象到它了,就要动手去做。理想和诺言都出自你自己,它将引导你走向成功之路”。
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第二次机会,而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的行动。我们新的生活姿态和新的努力,可以使失败变为成功。我们不要作茧自缚。我们都需要能够把握住的第二次机会和果敢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