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律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1987-11-01余聿化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7年3期
关键词:司马懿纪律军队

余聿化 肖 峨

夏夜。莹莹的月光,洒在窗棂上。

老王靠着藤椅,托书一卷。一杯清茶,芳香氤氲。

邻居小宁敲门而入。

宁:打扰您了,老王。

王:没关系,请坐。我在看闲书,你从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

宁:团支部明天讨论纪律问题。大家都不感兴趣,觉得纪律这玩意儿,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畏,不象理想呀,人生呀,爱情呀,那么吸引人,那么有话头。纪律嘛,无非是一些清规戒律,照办就得了,没有什么可多议论的。老王,您说对吗?

王:纪律确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但却不枯燥乏味。而且我还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题目,生动的题目,丰富的题目,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题目。

宁:是吗?怎么见得?

王:(沉思片刻)我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让我先来讲一个故事。

宁:我这人从小就是故事迷。

王: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吗?

宁:知道一点儿,这是弱者战胜强者的一个典型范例。

王:公元383年,号称百万大军的秦王苻坚军队惨败于东晋谢玄八万之敌,这是为什么呢?

宁:据我所知,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心向背,二是苻坚骄傲自恃,上了谢玄的当。他怎么能退出阵地,让晋兵乘势登岸呢?

王:就是嘛。不过,我们不能忽略另一个原因——纪律。

宁:是吗?

王:历史书籍记载,谢玄率领的水陆两军虽仅八万余人,但他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晋兵部署在淝水以南。秦王苻坚和阳平公苻融在北岸登上寿阳城,隔岸眺望,但见晋兵布阵严整,气势雄伟,以致产生错觉,望着八公山,似乎连山上的草木都是晋军了。“草木皆兵”这句成语就因此而来。苻坚越看越心生疑惧,他回头对苻融说:“这是一支劲旅,谁说他们弱呵!”你看,晋军的纪律显现出的威武军容,首先产生了压倒对方的心理优势。

宁:苻坚退出滩头阵地是个愚蠢之举。

王:我不懂军事。谢玄派来使节,要求移阵决战。苻坚最初的想法是:“我们引兵稍稍后退,等他们渡到河中央,然后用铁骑紧逼,消灭对方,哪有不胜之理!”作为一条计策,苻坚的想法未尝不可。《孙子兵法》上就有这么一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问题出在百万秦军纪律涣散,一退便自乱阵脚,一发而不可收拾。晋军则一鼓作气,乘势飞渡,齐集上岸,锐不可挡。危急关头,秦兵中的内奸跳了出来,扰乱军心,大呼:“秦兵败矣!”秦军立刻军心动摇,大家各自逃命。苻融急急骑马上前阻止退军,但哪里阻挡得了?在潮水般的乱兵冲击下,坐骑倒地,为晋兵所杀。兵败如山倒,一切都无可挽回了。

宁:经您这么一分析,百万秦军之所以失败,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己不争气。如果纪律严明,即使开始受点儿挫折,但只要立住阵脚,重整旗鼓,反戈一击,也不至于败于区区八万之敌手中。

王:秦军号称百万,可是素质很差。为了侵晋,匆匆忙忙征集兵员,民间百姓十丁抽一,富家子弟二十岁以下入选为禁卫军——“羽林郎”。这些富家子弟只知升官发财,根本不想正经当兵打仗。因此,苻坚的军队不堪一击。

宁:古代打仗讲战阵、摆阵法,进退有序,令行禁止。秦兵退军毫无章法,一退就乱了套,节制不住,哪有不败之理?

王:三国时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一生打了许多漂亮仗,治军有方,十分重视出师行军的节制、整肃。他在《整师》一文中写道:“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逼,前后应接,左右应旄,而不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矣。”一支军队行军用战,关键是万众一心,步调一致,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

宁:记得《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姜维依照遗令,徐徐退兵。司马懿听说诸葛亮已死,前往追赶,竟被四轮车上木刻的假孔明吓退,上了大当。后来确信孔明已死,再引兵去追,蜀兵早无影无踪了。司马懿一路上见孔明安营扎寨之处,前后左右,整齐有法,感叹:“此天下奇才也!”

王:这就叫“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司马懿的话,史籍确有记载。诸葛亮虽死,由于蜀兵平时训练有素,退军仍严整有序,好象仍有孔明在指挥一样,所以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假若象苻坚的军队那样一退就阵脚大乱,还不被司马懿乘势一举摧垮!可见纪律是衡量一支军队素质的重要标志。

宁:数量上,百万秦师占有压倒优势,一百万比八万,相差十多倍;质量上,却由于指挥失灵,纪律不严,强者变为弱者,数量的优势转化为质量的劣势了。

王:对于一个集体组织来说,纪律是一个质的问题。良好的纪律可以使集体组织发生质的飞跃。

宁:经您这一说,纪律这个题目确实是有一些生动内容的。

王:瞧,兴趣来了吧!为了引起你的更大兴趣,推荐你读一部翻译小说(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封面已经发黄的精装本,递给小宁)。

宁:《铁流》!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的作品。我听说过这本书,不过还没看过。

王:这部书值得一读。小说描写了苏联十月革命以后,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而进行的国内战争的悲壮画卷。一支衣衫褴楼的、赤足的、饥饿的、差不多连子弹都没有的,带着女人、孩子、老人的革命军队,从白军的重围中冲了出来。开始的时候,他们人心涣散,纪律涣散,可是当他们历经异常的艰险,历经血与火的考验之后,他们成了一支让人刮目相看的、富有组织纪律性的钢铁队伍。小说的开头,描写了一幅混乱不堪的景象:露天大会上,谩骂、骚动,动摇不定的人心,七股八岔的意见,哪象一支军队!小说主人公郭如鹤受命于危难之际,被推为总指挥。你简直不可想象他们怎么能够对付残忍的白军哥萨克。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印象极深。疯狂的哥萨克攻来了,情况危急,可是,队伍在一座大桥前堵住了。辎重与难民发生了冲突,桥上拥塞得水泄不通,车轴挂住了车轴,喘气的马匹被绳索纠缠着。哭的,喊的,跳的,骂的,殴打的,大家进不得,退不得。这时,郭如鹤赶来制止,可是他吼喊的声音连他自己也听不见。难民们拿着木棒向他扑来,把他逼到了河边。你看,这不是困等死亡临头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郭如鹤只得拿出战时非常措施,架起了机关枪。桥上平静了下来,郭如鹤下令把桥上解不开的马车推到河里去,桥疏通了,三辆马车并排地由桥上过去了!

宁:这个情节发人深思。没有纪律,没有秩序,一座本来可以并排通过三辆马车的大桥上,竟挤作一团,水泄不通。如果白军哥萨克早到一步,岂不要全军覆没!这类例子,日常生活中也有。比如,公共汽车车门,影剧场的太平门,如果大家争先恐后,不守秩序,弄得大家不得进出,从而耽误时间;依次通过,看起来慢,实际上反而快。

王:我还想起了1983年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华山抢险的事迹,这件事确实十分感人。然而,这件事的另一面,你想过吗?为什么这一天华山山路上会屡出事故和险情呢?我看除了游人过多的原因外,纪律不好是一个重要因素。

宁:可不是,开始你挤我搡,大家争着上,狭窄的山道塞得满满囤囤,竟然把人都挤出铁链护栏,腾空跌下山崖。后来,见山上出了事,又争着下,把山道堵得水泄不通,要不是第四军医大学的学员挺身而出,组成人墙,维持秩序,这一天真不知会闹出多大事故来呢!

王:关系到多少人的生命安全呵!好,接着再说郭如鹤的队伍,这支队伍后来在严酷的考验中终于汇成铁流。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命运,使他们建立了共同的纪律。小说的结尾——又是一次露天大会。士兵和农人,衷心拥护郭如鹤,把他掷在空中,纵情欢呼。革命的纪律把他们从灭亡的边缘拯救出来,送他们抵达胜利的目的地。

宁:我一定好好读读这部小说。

王:纪律这个题目说来话长呢,今天这番话就算楔子吧。

宁:正文是什么?我希望继续谈下去。不过今天时间已晚,改日再谈,好吗?

王:我们一起纳凉,聊天,明日请早。

宁:好,明儿见。

(摘自《纪律趣话》)

猜你喜欢

司马懿纪律军队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老谋子司马懿
纪律
老谋子司马懿
司马懿晒书露马脚
纪律是所有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