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1987-11-01张声远
张声远
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各人的见解未必一致。我们认为,人类意识的最本质的特征、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是自我意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组成了每个人的人格的核心。自我意识把人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结合成统一的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构成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观念或自我观,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就象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一样,自我意识的表现也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可以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这就构成心理健康的三大标准。
正确地认识自己
古希腊人曾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罗神殿的大门上写着一句箴言:“要认识你自己。”我们也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些话都是很符合心理卫生原则的。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世界,对周围的环境有所反应,而且也能反观自照,把自己作为被认识的客体,对自己的身体、欲望、能力、感情和思想有所反应。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对自己做人的形象,从自己的身体和外貌、品德和才能、优点和缺点、特长和不足、过去和现状,以至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总会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自己对自己的这些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实际情况,各人就会出现很多差异。有些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看不到自己弱点和错误;有些人看到自己很多问题,但却看不到自己的主要问题;也有些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却看不到自己一点长处。可见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和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并不象照镜子那样简单。“当局者迷”也就成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警句。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处于各种不同评价和议论的包围之中,有人会赞许、称颂你;有人会批评你、责备你;甚至还有人歧视你。那么在各种各样的议论中,究竟哪一个“你”是真实的“你”呢?在投向你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你自己又能否准确无误地分辨呢?你是从这些评价和议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改善自己呢?还是丧失了自主精神、淹没在他人的议论中呢?
可见客观地、透彻地、正确地认识自己是至关重要的。人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比他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他自己认为是怎样一个人而行动的。而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方能在整个环境的适应上,获得满意的结果。所以正确的自我观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
愉快地接纳自己
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就带有一种情感和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即对自己是好感还是恶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心理卫生要求一个人对自己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而且是一种愉快而满意地接纳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要欺骗自己、拒绝自己,更不要憎恨自己。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心理卫生的观点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悦纳,心情开朗,而小人不能接纳自己,故常自苦、自危、自惭、自卑、自惑,以致自毁。悦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本人条件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有生理缺陷,但很乐观;有些人五官端正,却并不欢喜自己;有些人并不富裕,却知足常乐;有些人有钱有势,却并不觉得快意。据说古代有个皇帝,他拥有无数的财宝、无穷的权力,但还是觉得不快乐、不幸福。于是他就去问哲学家,究竟谁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哲学家回答说:“他自己认为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就是一个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弱点。但有的人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后,就当作包袱背起来,老是挂在心上。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于是自己的精神优势就被缺点、弱点所压垮,自己的聪明才智、潜在能力就无从发挥。成功的规律不是说只要悦纳自己就能成功,而是说不悦纳自己就无法成功。自卑的人虽也看到身边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时机,但他总认为这些条件和时机是为别人准备的,与自己并不相干,甚至认为自己根本不配接受这些条件和机会。因此他们就不努力奋斗,也没有和别人竞争的勇气。自卑的人就是这样替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没有一个人是能越过他自己所设置的障碍的。马克思很欣赏这样一句谚语:“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试,你一定能发现自己并不注定比别人矮一截,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做到,重要的是要悦纳自己,对自己要作肯定的评价,对自己的优点和力量要有自觉。
自觉地控制自己
人和动物在行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行为的自觉性。动物的行为直接受其本能所支配。本能是无需学习的。本能的行为不管如何复杂,总是直接地、自发地、没有节制地进行。动物一方面借助这些本能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它们又都是自己本能的奴隶。而人则能意识到自己的本能,并能驾驭自己的本能。本能一旦被意识到,它就要受意识所控制,本能也就人化和社会化了。例如,排泄是一种生物本能,对于动物来说,排泄是不择时间、地点和环境的。一个没有社会化的幼儿,就会不择时间、地点,启动他的排泄本能。但是对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就决不会不择时间、地点随意大小便。这说明一切生物本能在文明人身上表现的时候,都要受意识所控制。如果一个人的生物本能得不到意识和理智的过滤,那么他就永远也不能上升为人的心理,这个人的生命也就只能处于一种低级的动物状态。有人把人的生物本能比作一匹野马,人的理智就象缰绳,没有缰绳的马是一匹未经驯服的野马,而有缰绳控制的马,才是一匹有用的马。只有用自己的意志努力去服从自己的理智,自觉地支配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才能通过对自身支配去支配世界。历史上有不少不可一世的人能控制一支军队、一个国家,但却不能控制自己,最终身败名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提到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一种基本准则。我国的孔子强调修己和克己。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亚里斯多德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在于置行为于理智“、“不仅应把对敌人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应把那对自己的欲望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经过他们的提倡,“节制”被定为古希腊的四德(智勇义节)之一。后世的思想家在发挥和修正这些学说时,也都一致强调理智对个人的约束作用。这些理论的局限是自不待言的,但是他们强调人的行为应自觉地受意识和理智的控制,却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自我控制是自我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调节机理,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宋茂推荐,摘自《大众医学》198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