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急智?
1987-11-01程不时雷世豪
程不时 雷世豪
掌握知识是为了应用。在紧急情况下,问题的解决还取决于找到答案的速度,要求能敏捷地提取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急智。
人越到需要紧迫作出决定的时候,思想越容易混乱,或者思考能力干脆停止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惊呆了”、“急懵了”,“惊慌失措”等等。在这时,要有冷静的情绪,清醒的头脑,才能顺利地处理好紧急情况。诸葛亮大摆空城计与幼年司马光破缸救小孩等,就是运用急智的生动例子。
我国已故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天赋聪明,读书用功,十四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准到日本留学。在填出国护照表时,他在“姓名”一栏里错填了年龄“十四”两字。由于这张表是花钱买的,他花不起钱再买一张,便急中生智,把“十”改为“李”,名字变成了“李四”。但又觉得“李四”不好听,便在“四”后加了一个“光”字:“四光”,四面都光明,象征着前程无量,意思很不错。于是,李仲揆就这样变成了以后大名鼎鼎的李四光。
一般说来,当我们因急需解决问题而希望尽快回忆起一些事情时,如果直接从记忆中提取失败了,感到“想不起来了”,往往习惯于在记忆中无秩序地搜索,企图能“碰”上急需的记忆。但是这种无秩序地搜寻的成功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及时地转向有意识的联想。比如,我们在写作时遇到一个字,一时想不起如何写,就可以从这个字形成的词、或这个字的谐音字以及形体相近的字去想。又如,当我们一下子记不起一个人的名字时,可以从其他人对他怎么称呼、甚至他有过什么外号等方面去回忆,以寻找记忆的线索。
当遇到一个问题急需解决,而按习惯思路左冲右突却无法解决时,要学会及时刹车,考虑一下问题的前提是否正确。比如,有这样一道智力题目:三个人在酒店里吃饭,接到一张三十元的账单。于是每人付十元给待者。后来一算,只要二十五元,待者便欲找回五元。但他觉得五元三人不好分,于是自己拿去了二元再还给每人一元。这样,每个客人付了九元,三个人共给了二十七元,加上待者的二元,共二十九元。请问:还有一元到哪里去了?这道题目就是用错误提问,混淆了你的思路,使你难以找到正确答案。实际上,待者拿去的二元应从三人付出的二十七元中减去,而不能象题中所问的那样加上二元。
有时甚至可以从问题的前提里,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有一道题目,问你站在水泥地上,手拿一个生鸡蛋,如何才能使它向下要掉落三尺而不破碎。解答这道题目,你只要抓住鸡蛋不破碎的前提是“掉落三尺”,那答案就出来了:你将手抬得比三尺高一些,再让生鸡蛋掉落,由于生鸡蛋掉落三尺时并未碰地,自然不会破碎。
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问题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才成立的,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于打破或改变“前提”。例如任何产品的放大,都要受到“二分之三次方”规律的限制。一架小飞机试飞成功了,如果你设想按照小飞机放大几倍或几十倍,就可以成功地造出一架大飞机的话,那就绝对地错了。这是因为,在一定的材料和外力下,构件的承力是与线性尺寸的平方成正比,而重量是与线性尺寸的立方成正比,这就是“二分之三次方”规律。这样,构件承力的增加远远赶不上重量的增加。因此,按比例放大后的飞机,由于重量太重,有可能根本就飞不起来。那么,大飞机就造不出来了?当然不是。“二分之三次方”规律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只要打破或改变“一定材料和外力下”这个前提,采用新的高性能的材料(改变材料),或采用先进的飞机外形(改变外力),一架比一架更大的飞机便被造了出来。
当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时,还应注意开阔思路,及时“一转念”,有时甚至要大胆地向“从来不想”的方面去试探一下。如问:在文明礼貌月中,一个跛脚老人上了公共汽车,可是车上却没有一人让座,这是怎么回事?如果你思路开阔,一下子能调动出各种“可能”,那一定能迅速地回答出:“因为车上有空位,所以跛脚老人上车后不需别人让座”。有些问题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却能收到奇效。如问:小学生在做算术题,“1+2”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3”?许多人答不上这道题。事实上,学生做题目,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做对了,一是做错了。当学生做错了时,“1+2”当然不等于“3”了。
急智是智力的火花,它集智力的各个方面(如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于一体。如果平时我们能从各方面注意锻炼自己的智力,那么,在紧急情况下就能显出英雄本色了。
(贾秉恒摘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