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教师
1987-11-01谭容培
谭容培
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改造自然环境,人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马克思在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后,紧接着说:“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仅人肌体是属于自然界的,人的性格、气质和情操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亦有密切的联系。各种自然美的独特形态和自然界的整体和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感化人的心灵,在一定条件(主体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程度上调整人的精神状态。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君子比德”思想,认为自然山水美有益于人的思想品德修养。这是说,人对有特定审美意境的自然景物有共同的感受性和适应性,这些奇妙的自然景物及其情态能怡神悦性,潜移默化地养成人高尚的审美情趣。又由于人的审美心理对自然景物的这种适应性和感应性还积淀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自然景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如松象征苍劲挺拔,竹象征高风亮节,梅象征俊逸清贞,莲象征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种象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进行自我修养的精神需求。
人在按照自然界中美的规律改造对象世界的同时,也按照自然界中美的规律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体验自然景物的外部形态(如巍然挺拔的形态)和内在气质(如清新刚健气质),对养成人的高尚气质和情操有特殊的感化作用。故松、梅、兰、竹、菊、莲等往往作为园林盆景或诗画主题登大雅之堂,供酷爱者朝夕观赏、以为修身养性而自勉。倾听大自然中林涛喧嚣、溪流细语、黄鹏啼啭、草虫夜鸣……,可以体验到大自然中的整体和谐和生命节奏,有利于形成恬淡、和谐的心境,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和产生爱的力量。这种对大自然的爱如同大自然本身一样宽阔而函盖一切,它是人的高尚品格的基调,是酝酿和产生人间一切伟大东西的原动力。贝多芬爱自然到了忘我的境地。他的朋友回忆说,从未见有人象他那样地爱花、木、田野、云彩……。他自己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象我这样地爱田野……。”在维也纳时,他每天沿着城墙绕一个圈子,浏览城郊的田野风光。在乡间,他喜爱从黎明到天黑独自在野外散步,尽情地沐浴着大自然中的阳光和风雨。正是这种对大自然热烈的爱,滋润着这位音乐家的伟大心灵,陶冶了他高尚的情操和非凡的气质。
我们应充分估价大自然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意志、自由、自然、美丽的城市,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教育影响,对于教师来说,是很难和它竞争的。这种高明的见解对于说明自然美的美育价值是颇为恰当的。这种价值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近几年来,不少地方的共青团、学校采取夏令营、旅游名胜地等各种方法,组织青少年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各种自然形态的美,在对自然美发生广泛爱好和浓厚的兴趣中培养心灵美,以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效益。这种做法是其它教育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并且,比那种教条式的灌输和枯燥的说教,要有力得多,影响要深远得多。
(湖师推荐,摘自《湖南师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