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珍品风险给观众丁峤
1987-08-24
《中国青年》杂志社组织青年朋友讨论电影问题,对此我要向同志们表示感谢。电影艺术的对象是观众,观众中的绝大多数是青年。青年朋友们关心电影的发展,这是件很好的事情。
近几年来,电影在广大观众和各方面同志的关心支持下有了一些进步,但我们电影工作者也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电影还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有的影片寓教于娱乐,给人以启迪,比如《高山下的花环》《喜盈门》等等,基本做到了“叫好又叫座”;但也有些影片只发行几个拷贝,有的每场甚至只有几个观众,这反映出目前电影与观众之间还存在着差距。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努力进行探索,不完全受传统电影的束缚,希望寻求一些新的电影语言,用电影本身的表现能力去震撼观众的心灵,这是应该鼓励的。但是有一条应该注意,就是心中要有观众。我曾跟一些青年导演谈过:你这个电影艺术搞出来是干什么的?怎样才算完成了艺术的全过程?那就是要有观众对你这个影片的反响。如果离开了这个,观众看不懂,甚至有些搞电影的也不懂,这就脱离了观众,这是不行的。对于这一点,有的年轻的导演开始考虑了。有位年轻导演曾经说过,他拍的影片是为21世纪的观众看的。最近他又表示,要想法子找到自己的影片同观众的“结合部”。有些年轻的导演、编剧说:“母亲同生下来的婴儿,脐带是可以剪断的,但艺术家同人民之间的脐带是永远不能剪掉的。”“我们要拥抱生活。”有位中年编剧说:“我们要同生活裹得更紧一点。”所以,应该鼓励这些同志继续探索和创新,但也要千方百计使艺术为广大青年所理解。当然同生活裹得更紧些的问题不仅仅是指青年同志,包括我们的老导演、老编剧,都要关心国家的事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只要这样做,我们就能越来越多地拍出同时代脉搏跳动比较一致的影片,就会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另外一方面,还有一些同志在创作上表现出对艺术的目的不是很清楚、很鲜明。比如有的片子很具体地表现落后的东西,如吃生肉等等,让人看了心里很不好受,不知道搞这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观众看了也是会有意见的。社会主义的电影艺术家,总是要使作品或给人以教育,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健康的娱乐,总的还是要为人民服务。离开了这个大的前提,要想使我们的影片同观众结合得更好是比较困难的。
还有一类影片就是粗制滥造,甚至瞎编。这些粗制滥造的作品,也使观众对电影状况产生一些不好的印象。鼓舞人心的、具有健康的娱乐作用的片子,是非常需要的。喜剧,人们需要;武打片、惊险片也有人看;这些影片还是要拍。现在这类影片在全部影片中占七分之一左右。重要的问题是要提高这类影片的质量,也要讲求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要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不能想入非非,想怎样就怎样。这个问题我们经常强调,希望每个电影工作者都能尽心尽力,把最好的珍品奉献给观众。
今后会不会存在一些影片在一部分观众中受欢迎,而另一部分观众不欢喜的情况呢?我想这种现象还是会存在的。因为艺术服务的对象本身就是多层次的。我们要努力做到“雅俗共赏”,但并不是每一部影片都能做到。比如影片《伤逝》,一部分观众觉得没味道,认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是另一部分观众,主要是知识分子看起来,倒觉得挺有韵味,挺喜欢这种基调,认为它对人物的描写比较细腻。各种不同风格的电影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情况是应该允许的,因为艺术创作要“百花齐放”嘛!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艺术家总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创作同绝大部分观众结合起来。为此,我以为应从两个方面考虑:要全面提高电影的质量,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观众的电影文化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关于今年的影片创作,我们要努力做到“突出重点,坚持多样”。要认真抓好几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和生产,同时注意抓好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改革内容的影片。在“坚持多样”方面,继续提倡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人们需要正剧,也需要喜剧,需要健康的娱乐性强的影片。去年摄制了10多部这类影片,但真正好的只有两三部。我们准备对此作专门的研究。我国有几亿儿童,每年我们都在争取多拍几部儿童片送给他们。去年的儿童影片质量有了提高,今年在数量、质量上需要同时努力。反映青年和中学生生活的影片也还要多拍一些,拍好一些。我们要努力让各个方面的生活都能在银幕上放出绚丽的光彩。
中央号召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电影界的同志们正在认真学习,加深理解中央精神,把中央对文艺方面的要求认真贯彻到创作实践中去,使我们的电影艺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表扬是爱护,批评也是爱护。我们热情欢迎广大青年更多地批评和评论电影。再次谢谢《中国青年》杂志及广大青年朋友。
本刊第一、二期刊登了《电影的新困感》的讨论,本期特发表了丁峤同志撰写的专文,以代小结。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