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越走越宽的路
1987-08-24琼之声
琼之声
“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必须了解八亿农民,要了解和认识改革,必须到实践中学习锻炼。”去年暑假,一个刚参加实践活动归来的高校学生会主席谈论她的感想,“我是学世界经济的,开始还很犹豫,落后的农村与我的专业有何相干?一到苏北,想法全变了。”
岂止她,几乎所有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都有一种“不思量,自难忘”的感受。或许,他们下去前的想法不太相同,但归来时的答案是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告诉了他们许多朴素的真理,中国的国情、改革的宏伟与复杂、青年人肩负的责任与每个人素质的缺陷。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1983年,当社会实践活动刚刚发轫时,它还是零星的。而在两年后,它便以其广阔的社会内涵、丰富生动的活动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1986年暑期,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倡议下,一种新的实践活动方式—社会实践建设营很快在全国开展起来。贫瘠的吕梁山区,热火朝天的黄河大桥建设工地,新辟为经济开发区的大连海滨,烈日烘烤的克拉玛依沙漠边缘,到处是未来建设者们挥汗劳作的身影。仅京、津、陕、晋、黑、吉、辽、苏、浙、赣、豫、云、贵、川、甘、青等16省(市),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就达到50多万人。坐在图书馆里的大学生们,能在安静的读书中品味采摘科学果实的艰辛,而改革的艰巨复杂,则只有到实践中才能切实体会到。北京大学生去贵州、云南开展实践活动的同学说:“到实践中一看,我们深为改革的进展而振奋。同时也认识到中国的经济文化科学发展是那样的不平衡,在这样多层次经济文化状况的国家搞改革必须看清一步走一步,中国的问题单靠书本上的知识、脱离实际的理论是解决不了的。”去克拉玛依开展建设营活动的新疆大专院校的学生说得具体而质朴:“从前那一味要求社会适应自己,净对社会发牢骚是十分幼稚的。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理想就并不遥远。”是的,童话中的安泰,永远不会羡慕那飘浮在半空中的云朵,他只有驻足在大地的怀抱中,才能获取充实的力量,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西北师范学院的10名同学在建设营结束时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社会实践建设营活动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在实践中消化并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增强了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显示了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效益。东北工学院热处理专业一位研究生暑假中承担了朝阳机械厂装卸机“内齿圈变形”的技术课题。他钻研了20多天,自己设计方案,绘制图纸,铸造成型,加工制作,先后试验了5次,为工厂解决了一大难题,也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郑州工学院的几十名同学在河南平舆县内进行水文地质勘探,为该县完成了柳港、丁河、杨河流域配套工程的全面设计和规划,使他们的实际能力得到了一次综合性的锻炼。
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并作出了贡献。有两万名同学参加的辽宁省的240多个建设营,与辽宁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完成了技术改造、科技培训、专题调查和专项设计等项目1394项,取得直接、间接经济经益42万多元。
名之为“百点播火”的江苏省社会实践建设营,举办各种培训班240多个,受训人员达一万多人,他们根据省政府“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方针,开赴淮阴、盐城2市9县,围绕200多个课题开展活动,取得直接、间接经济效益600多万元。比起在“四化”第一线的建设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英勇战斗在边疆的指战员,这些成绩实在算不得什么。大学生更大的收获在于实践锻造了他们,真正地体会到了改革成就的来之不易,安定团结的局面必须珍视,艰苦奋斗的传统还要发扬。兔年伊始,大学生们已经有组织地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一些省、地领导同志,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同志,举双手欢迎大学生们到他们那里去。团中央、各级教育部门的同志正在为今年暑期更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拟定计划,创造条件。可以预见,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更加明确的规划性与指导性的前提下,吸引来更多的学生,它将在发展中总结出丰富生动的经验,逐渐形成大学生和社会双向受益的模式,为我国学生的健康成长拓展新的道路。
这是一条越走越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