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人格误区

1987-08-24曲炜

中国青年 1987年9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客体矛盾

曲炜

你所追求的你未必去作;你所厌恶的你却在做着——双重人格,愈来愈严惩地折磨着人们。几乎没有哪一位年轻的朋友不希望走出人格误区

双重人格从抽象的意义上说就是主体完善自我人格的进步要求与自我人格的某些旧模式的矛盾,以及与外部环境条件制约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时期,双重人格在其矛盾的现实性和特殊性上,集中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人格发展在改革的“关节点”上某些旧模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求的新观念的矛盾状态。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条通往现代化理想人格的途径呢?这是人们所最为关心的。

以往我们常常把人格的完善归结为自身伦理道德修养的结果,其实不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自身,另一方面更取决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比如,原始社会,人格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满足于生存的需要,而到封建社会,则进化为维护家庭繁衍后代的需要。在十年动乱的特定的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中,批判他人,保护自己又成为人格形成的关注点。而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其深远意义在于,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调动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实现个人价值,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创造力的人格,这种要求本身和历史遗留于人们的已经形成的人格模式发生着猛烈的撞击,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双重人格的现象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矛盾在人们心理上的必然反映。由此看来,人格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了社会有机体结构完善程度的制约。现代化理想人格的塑造只有随改革的进程而合规律地同步发展,只有同社会有机体的不断完善而趋于完善。因此,唯有全力推进社会的各项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真的有希望走出人格误区。

我们强调了社会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制约性,并不是否定自身调节的重要性。自我系统的变革和开放,同样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的着眼点可以放在以下三个环节。

主体意识的强化。主体意识是相对于客体意识而言的。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封建文化的消极影响,不是强化我们民族意识的主体性,而是客体性。人在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力量面前似乎是无能为力的,“逆来顺受”“听其自然”以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式的民族心理定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已经把自我意识的崛起越来越鲜明地提出来,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也不可逆转。在这样的情况下,主体只有顺应规律,加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把自己真正作为社会的能动的人来看待,确信自己的力量,才能消除人格健康发展的障碍。

价值体系的调整。不同的价值体系表现了人对利益需求的不同态度。传统文化曾使我们民族的人格价值“参照系”趋于内向,人们更多地追求一种内心价值与外界需要毫不相干的、冥想超俗的理想道德境界,视“桃花源中人”为幸福。时代发展使世界的空间相对变小,时间相对加快,原有的价值体系已与现实的要求发生尖锐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构建自己人格发展的价值“参照系”由内向型拓展为开放型,把自己的视野投向广阔的外部世界。

情感方式的改变。与客体意识结构和内向型价值体系密切联系的是传统的情感方式的压抑性。直到今天,“见人面带三分笑,不可全抛一片心”,“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古训仍有着极强的惯性。这样的情感方式导致的后果或是阿Q式的自慰,或是人格上的拘谨、怯懦、脆弱和虚伪,并不能使社会增加丝毫活力。人作为理性生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够创造使自己真情实感得以充分发展的条件。事实上,一个人只有当他心情舒畅时才可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改革的目的之一也正在于此。因此,我们有必要倡导并培养一种活跃爽朗、开放进取、适应功能良好的情感方式,抛弃那些虚情假意和无谓的情感自我压抑,代之以真情实感的充分涌流,从而最终创造出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

“千里之行,始于跬步”。重要的是勇敢地朝前走。

编后:在新旧冲突的变革时期,双重人格,这个既被意识到又被忽视的现实,象一个怪圈缠绕着人们,许多青年为此苦恼,大家在设法摆脱它的同时,也试图探索它的奥秘。我们编发的这组文章仅从观念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欢迎青年朋友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栏图:张安)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客体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