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经济史的入门钥匙

1987-07-15萧国亮

读书 1987年1期
关键词:华夏普及经济

萧国亮

近年来,我国出版了好几部具有学术价值的中国经济史专著,这对提高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水平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一般说来,中国经济史作为一门科学,目前还尚未从高等学府的讲坛上和科研机关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在一般读者中得到普及。由郭庠林、张立英编著的《华夏经济春秋》一书是本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中国经济史普及读物。她的出版,在如何向广大读者普及中国经济史知识方面作了一次成功的尝试。该书由七十篇相对独立的经济史话组成,共十七万余字。全书生动地叙述了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历程,内容丰富,涉及古代土地政策、农业、手工业、国内外贸易、货币、赋役、经济政策等各个方面。这本书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把打开中国古代经济史科学领域大门的钥匙。

为什么我们称从事买卖的人为商人?为什么中文里许多同财富有关的字,常常和“贝”字相连?饮茶品茗的嗜好始于何时?什么叫“交子”?红薯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假如你要知道这些知识的话,那么阅读一番《华夏经济春秋》,就可获得圆满的答复。富于知识性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与一般中国经济史论著不同,该书读来生动有趣,这是第二个特点。如在叙述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探春兴利的背后”时,该书作者不落俗套,避免使用平铺直叙的笔法,引入《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的生动情节,把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寓于生动活泼的故事之中,读来饶有兴味。这便是一例。该书第三个特点是通俗。每篇经济史话长则三千字,短则千余字,可谓短小;文笔流畅,语简意赅,可称精悍。如唐代中叶变“租庸调”为“两税法”,这是中国经济史上十分重要的赋税制度的变改,内容丰富,情况复杂,但该书在“唐代赋税制度的变迁”中,仅仅用了千余字的篇幅,着墨不多,却叙述得有条不紊,通俗易懂。可见,作者在文字上确实花费了不少斟酌推敲的功夫。该书最后一个特点是她的科学性。作者善于吸收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广泛利用了新中国的考古发现。譬如近年来运用计量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新成果,在该书中以通俗普及的形式得到了反映,如在叙述秦亡经济原因的“男子疾耕不足饷”中,对当时的粮食生产与消费情况具体地算了账。再如,为了纠正过去经济史研究中不重视生产力状况的倾向,目前史学界对生产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进展。该书及时反映了经济史学界在这方面的成果,十分重视对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介绍,诸如火的发现、建筑史上的卯樵结合法、冶炼史上的制鼎术、纺织史上的黄道婆、桥梁史上的赵州桥……都有详尽精彩的描述。熔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和科学性于一炉,是该书的特色。

中国经济史这门学科要向前发展,不但需要一批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优秀专著,而且也需要有一批通俗易懂,善于被广大群众接受的普及性读物。“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有各自的价值。《华夏经济春秋》的作者、编辑为发展中国经济史科学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这是无疑的。

(《华夏经济春秋》郭库林、张立英著,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四月第一版,1.20元)

猜你喜欢

华夏普及经济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未来的超市
中秋国庆喜相逢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华夏回报“双雄”再迎分红
经济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