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金就是巴金”

1987-07-15丁亚平

读书 1987年6期
关键词:巴金主体作家

丁亚平

这里,两位青年学子为我们勾画了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巴金的肖像。这是带有创新意识而又色彩凝重、笔触细致的作家肖像,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上,显得那么真切、绵密、厚实。

作者是把巴金作为一个“人”来研究的。从巴金“这一个”具体的人出发,考察了巴金“世界观与创作之间复杂而富有启发性的存在”。他们选了十个论题:人道主义、无政府主义、民主主义、恐怖主义;文艺思想、艺术风格及与俄国文学、西欧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由各个侧面描述和探析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复杂面影与艺术风神,从而呈现给我们一个真实、丰满的立体性形象。当然,本书带给读者的并不仅是这么些具有开拓性的审美视点,更重要之处在于,作者是以一种全新的现代意识去审视、观照这位作家的心灵世界和艺术世界的。用这种具有人本尺度与开放眼光的现代意识来描画作家的形象时,他们并未把巴金神化,而是完全“人化”,复其以本来的真实面目。他们研究、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一个具体的人,生活在本世纪上半叶多灾多难的中国社会,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外来思潮,探索着时隐时现的人生真理的人。”我以为,这种观念和意识,贯穿全书始终,并且取得了成功。两位研究者,以人本尺度、宏阔视野和谨严态度,不饰非,不溢美,为我们描述了一位行走在世界化和民族化路上的现代杰出作家:一个人格的成长,一个灵魂的呼号,一个心理的世界,一个艰难的历程。在这里,作家的主体意识和人格力量得以阐扬,早期思想意识的多元接受与复杂流变得到揭橥。

毫无疑问,作者扎实的资料功夫为本书提供了刻划作家肖像的前提和条件,从而摆脱了抽象空洞、虚幻失实的非历史化、概念化和简单化的毛病。作者在丰厚的史料基础上,在时代、政治、社会、文化等范围之内,既能联系世界诸种社会思潮和文学现象,又能结合作家的生活阅历、气质性情、审美个性、心理素质等主观因素来考察作家,因而显出可贵的学识和功力,同时也表现出对研究方法的探索勇气,为文学界和学术界拓展了一个作家主体研究的新格局。一般说来,文学研究与批评,从形态与模式上看,大致可分宏观整体、作品本体、作家主体三种批评或研究。倘说前者是一种综合鸟瞰式的宏观研究方式,那么,后二者则多少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微观研究方式。再进一步说,倘若作品本体研究尚是一种本文的结构和美学分析,那么,作家主体批评则主要阈限于创作主体的心理研究与作品综论。《巴金论稿》作为一种作家主体研究与批评著作,其长处就在于:一、它突破了作家主体批评的心理研究与作品阐释分析的模式,引入了政治、历史、思想、文化、世界与传统等批评视角,并与作家主体意识、心理结构的研究溶融为一,从而丰富了这种批评形态与模式,使客体对象在多维研究空间和理论视域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和昭示。二、它打通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界限,走向整体的纵横捭阖式的比较研究,形成一种相对开放的批评与研究系统。它甚至显得轻视对作品作过于具体的剖析与考证,而不断地寻觅与开辟新的评论视点和研究疆域。在作者的笔下,有东西方之间比较文学的弘大与富有:巴金与无政府主义,巴金与欧美恐怖主义,巴金与法国民主主义;巴金与屠格涅夫、赫尔岑、托尔斯泰,巴金与歌德、莎士比亚,与卢梭、左拉、法朗士、罗曼·罗兰……。同时,也有对巴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的纵览和反思:心驰神往于西方思想文化与割不断的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从否定到肯定,从显意识到潜意识……,作者令人信服地为我们勾勒了巴金文学选择的深层轨迹与内在机制。

巴金,就是巴金。陈思和与李辉说,仿佛是一个司芬克斯之谜,而这谜底只有一个字:人。他们以“这部散发着清新气息的著作所表现出来的学术上的胆识”(贾植芳语),以严谨和谦虚的科学态度,以新型的文学研究观念与方法,为我们描绘、分析了这样一个具有独特审美个性和思想追求的文学家、一个大写的“人”:巴金。

(《巴金论稿》,陈思和、李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四月第一版,2.00元)

猜你喜欢

巴金主体作家
论碳审计主体
作家谈写作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我和我的“作家梦”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