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乐器和竹

1986-11-01石应宽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7期
关键词:参差箜篌羌笛

石应宽

竹,象征着蓬勃的生机和青春的活力,“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亦虚心”。我国的竹约有二百五十多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从古到今,由于竹的特有结构加之生长普遍,与我国文化艺术——尤以美术、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其中,用竹制成的乐器就非常之多。在我国汉字里,凡从“竹头”的乐器都是竹制的,如“笛”、“箫”、“笙”、“筝”、“竽”等等,不胜枚举(也有个别不从竹头而仍为竹制者,如“尺八”)。

大家最为熟知的竹制乐器,恐怕要算“笛”了,竹笛是极为普遍的吹管乐器,相传由古代西域羌族传来,唐诗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句,充分说明羌笛很早就在我国流行。

笛是横吹的,与它相似而直吹的便是“箫”。相传,箫为舜所造。当时箫的名称叫“参差”,就是“参差不齐”的意思。这是因为古箫是多管排列(即“排箫”)为了使音高低不同,管的长短也就不相同,故名“参差”。屈原在《九歌·湘君》中写道:“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便是指古箫而言(亦说指“笙”)。据《通典》记载,古箫有封底和无底两种,用蜡封底者叫“底箫”,未封底者,便叫“洞箫”。

箫、笛是我国民间普遍使用的乐器,其他的竹制乐器还很多,现简介于下:

筝:是现在仍在演奏着的中国古丝弦乐器。关于它有两种美妙的传说:其一,“秦有綩无义者。”由于二人相争得名;其二,“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意思是弦紧音高,弹拨后发音“筝筝”而得名。李斯于公元前237年上书秦王政时就提过筝,故又名“秦筝”。古筝有十三弦,现代的筝有二十一根弦(可多至二十五弦)。

筑:古老的击弦乐器;有十三弦,弦下设柱,演奏时,左手按弦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便是指的它。筑与筝是差不多同时代出现的古竹制乐器。

笙:我国重要的簧管乐器,早在殷周时就已流行,诗云:“我宴佳宾,鼓瑟吹笙”。这种乐器在现代民族乐队中经常使用,它是能奏和音的乐器,经过改良的笙,转调方便,表现力丰富。

竽:成语“滥竽充数”所指的就是它。竽形似笙而较大,战国前即盛行。长沙马玉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竽有二十二管,分前后两排,足见它在古代已是发展得比较完善的乐器。

箜篌:也是与竹有关的古拨弦乐器,相传为“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造,以祀太一”,或云:“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箜篌的出现可能受了西域乐器的影响,除竖箜篌外还有一种卧箜篌,均已失传。

筚篥:又名“笳管”,或称“管子”,簧管乐器,以竹为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据考,筚篥起源于汉代西域龟兹城国(今新疆库车一带),后来成为隋唐燕乐及唐宋教坊音乐的重要乐器,它一直流传至今。

尺八:又称“竖遂”,古管乐器,以一根一尺八寸的竹子作管身而得名,竖吹,共有六孔,其一孔蒙以竹膜。7—8世纪时传至日本;我国南方沿海及台湾民间音乐中有时还使用它。

篪(chí):古管乐器,单管横吹,《诗经》、《礼记》等书中都曾提及,现已失传。

龠(yuè):可能是排箫的前身,传说禹时的乐舞《大夏》就是用龠来伴奏的,现已失传。

另外,我国用竹制成的打击乐器也不少,例如具有代表意义的“简板”,就是由两块长约六十五厘米的竹片组成,以左手夹击发音的。在我国兄弟民族中也有很多竹制乐器,例如苗族的芦笙、侗族的侗笛、彝族的箫筒以及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的笳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摘自《课外学习》)

猜你喜欢

参差箜篌羌笛
箜篌城
赞蒲公英
黄昏纳凉
吟梨花
羌笛为武汉吹响
找寻失落的箜篌之音
为了一个学生 学校新开了一个专业
凉州词
羌笛一汽连千古
参差是一种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