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新领域
1986-11-01郑恩元
郑恩元
1984年底,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自学经验交流会上,一位代表展示出的几件艺术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一块只有小指甲盖般大小的象牙片,上面竟雕刻了《红楼梦》大观园全景。在放大镜下,园中倚山傍水的亭台楼榭、曲桥回廊比比皆是,树木、假山、女墙清楚分明,各轩馆中上百个形态各异的人物,栩栩如生。
只有米粒六分之一大的如来佛像、鉴真和尚像等牙雕作品,更使代表们惊叹不已。
发刻作品更令人惊奇!借助放大上百倍的显微镜,人们看见一根只有一厘米长普通的人的白发上,刻有《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形象。其中一个,肩扛花锄,手提花蓝,荷锄归去,一副弱不禁风的体态和愁惨的病容,那分明是林黛玉!
发刻中还有桂林山水、熊猫、十三根棍僧、当代名人肖像、诗词等作品。当代表们从这微观世界中走出来,重新回到这“大千”世界时,都惊叹道:“这简直不可思议!”不少人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微雕技艺后继有人并有所发展创新,激动不已。
青年代表L立即受到一些新闻单位和人们的注意。他被誉为“金石微刻艺术家”,有人称赞他是“中国青年的骄傲”。全国十几家报刊先后刊登了消息、通讯、图片,详细介绍了这些神奇的作品和他的成功之路。
这位时年二十七岁的青年,名噪一时。
几乎在同一个时间,被收审在桂林一家看守所里的青年卢云,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申辩说L欺世盗名,说报刊上提到的那些作品,都是他所创作。他说,,自己所以身陷囹圄,完全是L挟嫌报复、无端陷害的结果。
两个星期之后,卢云和L在桂林公安局的一间会议室里又相遇了。这是公安机关请他们来当场进行表演。真假猴王,即刻可辨。
只见卢云接过刚从公安局长头上拔下的一根白发,从容地在一架显微镜前坐下来,屏心静气,娴熟操刀。十几分钟后,他站起来,说:“请看。”
显微镜下,清清楚楚地刻着“执法如山”几个字。
在一旁的L此时已大汗淋漓。他声称“发刻是一门高超的技艺,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表演的,只有在夜深人静进入意境时,才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公安机关没有强人所难,同意他第二天灵感最佳时再表演。但是第二天,在众目睽睽之下,L只在头发上留下了几个小点点。
经公安司法机关技术鉴定,全部发刻、象牙片、象牙粒的人物、山水画作品,皆为卢云所创作。在事实面前,L垂头丧气,不得不承认其盗用他人作品进行招摇撞骗的行为。
L以诈骗罪和诬告罪被收审。《桂林日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公开戮穿了L的画皮。
明镜高悬,水落石出。卢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朋友借给他的工作室。此刻,他愿意尽快把这恶梦般的一切都忘掉。只有扑进自己矢志追求的艺术世界里,才有寄托,才有欢乐。当他拿起刻刀,第一次这么轻松这么愉快地在作品落款处刻上“卢云刻”的字样时,兴奋得都感到有点眩晕了。
我国微雕工艺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历代典籍中,有不少对各种神工所创作的极其奇妙精巧的作品的描绘。但是发刻技艺,只有在有了显微镜的时代才可能出现。据目前所知,我国首创发刻绝技的,是苏州美术工艺研究所的艺术家沈为众。1981年5月,他在一根白发的横断面上,成功地雕出“吉庆”两个字,被叹为观止。
今年二十五岁的卢云,从1979年第一件发刻作品问世到现在,在微雕艺术世界中辛勤耕耘,创作了上千件作品。他于1984年5月创作的鲁迅头像发刻作品,可以说是目前这个领域内的绝妙精品。
这个头象是在头发的横截面上雕出的,头象后面还刻有两行十个字,最后刻有作者的印章。在一千五百倍显微镜下,鲁迅那典型的外貌清晰可辨。那坚毅冷峻的面容,可看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无畏精神和正直的内心世界。
卢云,这个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青年,是怎样闯入这个艺术殿堂的呢?
他是江苏沙洲县人,自幼喜欢猎奇。附近一家刻字店琳琅满目的图章,常常使他流连忘返。他说,刻字师傅那一丝不苟的神情和那副架在鼻梁上的老花镜,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把他引进艺术宫殿的启蒙者,虽然他不曾教他刻过一个字。
大概五六岁的时候吧,在上海一个区文化馆工作的舅父、带他到美术馆参观微雕展览。那小小的神奇艺术品,深深印在他小小的心灵里,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七八岁时,他自己磨了把小刻刀,开始练艺术了。竹子、树枝,甚至家里的墙上和家具上,都留有他刻过的痕迹。不少小伙伴,拿来石块、木头,叫他刻下自己的大名。在学校,他成为一名小小的刻字师傅了。
高中毕业后,升学考试名落孙山。此时对书法、绘画、雕刻更有明确追求的卢云,到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自费拜师学艺。在这里,他受到较系统的理论和艺术培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天,卢云走进苏州博物馆,一件古人用头发在丝绸上绣花的发绣珍品,使他萌发了在头发上刻诗作画的念头。
他买来了显微镜,自制了刻刀,开始钻研起来。
在头发上刻字作画,谈何容易!在显微镜下看见,因心脏跳动而引起的刀尖摆动幅度要比头发直径大得多。要使刀尖定在发丝上不动,也是很难办到的。失败了多少次,他记不清了,或许他根本就没有记过。
他练的气功和静养帮助他解决了这一难题。他运气上腕、屏息静气,专功数月后,刀尖终于能定在发丝上几分钟纹丝不动了。这是他迈出的关键一步!
但这仅仅是一步,耍能刻出作品,还远着呢。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卢云屡刻屡败,又屡败屡刻。他在工作台旁流下的汗水,不知有多少了。“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会成功!”卢云的信心没有动摇过。因为在一次次失败中,他都有一点点收获。
1979年春的一天,卢云在一根白发上刻了李白《下江陵》的诗句。当他用黑颜料涂在上面,又放到显微镜下观看时,一下子跳了起来:成功了!
他又开始练习在发丝上作画,也获得了成功。
几年来,他为了买显微镜和雕刻材料,花光了父母给自己的零钱,早已身无分文。他成功了,应该自己走上社会,走向生活。
1984年5月,卢云只身来到桂林。当他从报上看到一个名叫L的青年也会微雕发刻并把挣到的两万元外汇捐献给国家的消息时,他就兴冲冲找到了L。L此时也感到相见恨晚,主动提出了与卢云合作的要求。
凭心而论,L在金石、象牙上的雕刻技术也是有一定造诣的,又自学了英语和日语,连比带划,基本能同外国旅游者会话。他当时的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而卢云时运窘迫,新来乍到,三杯酒下肚后,同意和L在一份意为由卢出作品、L出名气的“协议书”上签了字。
协议书规定:卢拜L为师,在对外宣传时以助手身份出现,但在宣传时应以L为主、卢为副。卢不能用L的作品来充当宣传,更不能在言行上有损L的名誉。L还规定,卢今后在一切微雕发刻作品中,都只能刻上L的落款。
L规定卢云每天都要刻出一定数量的作品交给他。1983年10月8日,卢云在给L的信中,向他报告了自己近期的作品:
头发:西游记五根白蛇传五根四名人五根熊猫三根十三棍僧十四根红楼梦三根唐诗十一根象牙:山水五件花鸟五件诗画仕女二十件大观园全景微型雕塑各一件
这些作品当然全都要交给L。
至于L是拿去出售还是送人,还是
在他人面前吹嘘,卢云就管不着
了。
卢云每天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
十几个小时,他完全沉浸在艺术创
作的乐趣中。只是自己制作的作
品,落款时却不能刻下自己的名
字,常使他心中隐隐作疼。
卢云和L合作一年多,从来未
见过L拿出过一件发刻作品。他多
次提出要看看他的工具,看看他的
创作技艺,L总是推托说,搞高精
尖技艺,工具是绝对保密的,外宾
要看也要交表演费,等等。L长期
住宿和在此作雕刻表演的饭店的经
理和服务员们,也从来未见过他刻
过一根头发。
桂林有一位发刻艺术家的消息
不胫而走,迅速传开。好奇的人们
纷纷涌来观看,新闻记者也来了,
他们在这里见到一个小伙子在埋头
工作,进行了技艺高超的发刻表
演,他的名字叫卢云。
1984年7月,《四川日报》在
一篇介绍我国微雕技艺的文章中,
提到了卢云。8月,《桂林日报》
发表了一篇介绍卢云发刻技艺的通
讯。这可是触犯了“宣传上以L为
主”的协议,然而这是新闻记者的
自由,不是卢云的过错。
L认为这是火烧后院,事要败
露。他进行了一番利弊权衡之后,
竟以“艺林金石微雕社桂林分社”
的名义,向公安机关投了指控书。
他指控卢云伪造身份、作风败坏、
四处行骗,希望公安机关“对卢犯
立即审查遣回。”
这纸仅仅二百五十字的的指控
书,没有列举一个犯罪事实,但却
发挥了作用。十天之后,卢云被关
进了看守所。
时此的卢云才醒清了。他向公
安机关和新闻单位写信,揭穿了事
实真相。于是,就发生了前面提到
的他和L在公安局会议室里戏剧性
重逢的那一幕。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某些人的
干扰,L有恃无恐。他带走的由卢
云创作的上千件作品,也拒不交
回。
不过,卢云顾不得纠缠那些事
了。他解放了双手,能在作品上镂
下“卢云刻”的字样,就够了。
和往年一样,桂林各大饭店
里,外国和港澳旅游者如潮。很多
人争相把手表或首饰解下来,叫卢
云在上面镌刻用几十倍的放大镜才
能看得清楚的桂林山水画和诗词。
阔佬和收藏家,还要雕上一方印章
或买上一件价钱很高的发刻精品。
他们三五成群聚在那里,有的
高谈阔论,有的认认真真地在放大
镜下、在显微镜下寻找那奇妙的图
案,不时惊呼:“妙极了,妙极
了!”旅游旺季,卢云以他的作
品,一个月就为国家挣得两万元左
右的外汇。
卢云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功,为
让祖国光彩夺目的传统微雕技艺发
扬光大和进一步发展发刻艺术,他
孜孜以求,不懈探索。目前,他已
精心创作了上百件作品。今年二月
初,他到北京,和民族宫展览厅
签了合同,定于今年六七月份在这
里举办个人作品展。
卢云和他的作品正越来越广泛
地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赞扬。不
少艺术家和革命家观看了他的表
演,纷纷给他题字作画以勉励。原
公安部长赵苍壁同志称赞“发刻艺
奇妙”,鼓励他“创新攀高峰”。
卢云,愿你的青春和你的事业
发出更夺目的光芒。
(钟维摘自《自学》1986
年第5期)
(题图;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