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自己的妙诀
1986-11-01W·W·戴埃崔京瑞王南
〔美〕W·W·戴埃 崔京瑞 王 南
伟人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当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理智,他则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你的误区》会告诉你这个——
(一)幸福与智力
要想主宰自己,就需要摒弃一些常见的荒谬观点。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认为,衡量一个人的智力要看他能否解决复杂的问题,能否在阅读、写作或计算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能否迅速地解答抽象的方程式。根据这种观点,只有正式教育和书本知识才是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小的真正标准。这就会助长一种知识势利倾向,并会使得另外一些人悲观失望。人们现在往往以为,一个人如果有很多文凭,如果某一方面成就突出(如数学、科技、词汇量、记忆力或速读),他就是“聪明”的。然而,精神病院里,既有许多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病人,也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病人。事实上,衡量智力更切实的标准在于:能否每天、以至每时每刻都真正幸福地生活。
由此可见,如果你很幸福,又充分地利用生命的每分每秒,你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善于解决问题的确有助于幸福,但如果你懂得,尽管你或许不能解决某一具体困难,你仍能使自己精神愉快、或至少不使自己不愉快,,那么,你就是聪明的。你的聪明就在于你拥有对付神经崩溃(即精神崩溃)的有力武器。
你或许会感到惊奇的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神经崩溃的问题。神经本身并不会崩断。假使通过解剖去寻找崩断的神经,你什么也找不到。“聪明”人没有神经崩溃的问题,因为他们能够支配自己。他们懂得如何摆脱消极情绪并得到幸福,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对付生活中的问题。请注意,我并没有说“解决”问题。聪明人评价智力的标准,不是看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而是看其保持精神愉快、保持自我价值的能力如何。至于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那倒是次要的。
因此,根据自己在困难条件下所选择的感情,你便可以确定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生活斗争几乎都是一样的,因为任何人只要同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就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意见分歧、矛盾冲突和妥协让步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样,金钱财富、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也是每个人几乎都要遇到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有些人能够经受住考验,不使自己心灰意懒;另外一些人则会一蹶不振,甚至产生神经崩溃。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些问题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不是以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做为衡量幸福的标准,那么他便是最聪明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主宰自己,首先需要培养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这可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妨碍着个人支配自己。你一定要确信,你每时每刻都能做出情感上的选择。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你也许从小到大都认为,自己的情感是无法控制的;愤怒、恐惧、怨恨、爱慕、喜悦、欢乐等情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个人对它无能为力,不能控制,只能接受;你还可能认为,每当发生悲伤的事情,你就会自然地感到悲伤,并希望出现一些愉快的事情使你的情绪好起来。
(二)学会摆脱不愉快——并非轻易之举
掌握新的思维方法并不容易,因为你已习惯于一定的思想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消极观点,而摒弃迄今为止所养成的旧的思维习惯,非得花大气力不可。下功夫保持精神愉快是很简单的,但要学会摆脱精神不愉快却十分困难。
精神愉快是人的一种自然状态,只要看一看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幼儿,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保持精神愉快并不难,难的是摒弃过去所接受的“应该”、“必须”等框框。要想主宰自己,首先要有自我意识。尽量不要说“他伤了我的感情”一类的话。你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在思维方面,也是温故方能知新。当然,你已经习惯于自己原有的思维方法,总是认为你的各种情感是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要知道,你是用了成千上万个小时才养成并巩固了这种思维方法的,因而你也需要花成千上万个小时来掌握并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即对自己情感负责的思维方式。的确,这并不容易,甚至很难,但难又有什么关系呢?毫无疑问,不能因为难就不去掌握并运用这种新的思维方法。
在进行手工操作活动时,你知道应该怎样调节大脑,如驾驶汽车时指挥手脚配合协调。情感方面调节大脑的方式尽管不大为人所知,但道理却是基本相同的。你现在所养成的各种习惯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逐步养成的,因而你会自然而然地不愉快、生气、伤心或苦闷,因为你自幼便开始学习这种思维方式。你一直是在接受着自己的行为,而从未对它提出质疑。然而,既然你能够学会选择精神不愉快、生气、伤心或苦闷,你也同样可以学会不去选择这些自我挫败的情感。
要想主宰自己,仅凭好奇心理去接触新的思想是不够的。你还必须下决心保持精神愉快,对使你产生惰性的思想提出质疑并彻底加以摒弃。
(三)选择——你的根本自由
如果你仍然认为不是你自己选择精神不愉快的,那么不妨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每当你精神不愉快时,就要受到某种令人厌烦的处罚:单独关在一间屋子里达数月之久;在拥挤不堪的电梯里站三天三夜;没有吃的,或被迫吃一些你极不喜欢的饭菜;受到折磨——不是你对自己的精神折磨,而是别人对你的肉体折磨。试着想一想,假如不摆脱上述不愉快心情,你就要忍受这些惩罚,那么,你的不愉快情绪能持续多久呢?你大概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支配自己。所以,问题并不在于你能否控制自己的情感,而在于你是否愿意这样做。你要受到何种折磨之后才会做出这一选择呢?有些人宁愿发疯也不愿控制自己的情感,还有些人则干脆放弃努力、苟且偷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别人施舍的怜悯要比自己精神愉快更有价值。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你是否在生活的任何时刻都能选择精神愉快,或至少不选择不愉快。这个观点或许令人难以置信,但在你对此做出否定之前,首先应该加以认真考虑,因为摒弃这一观点就等于背弃自己。如果你否认这一观点,那就说明你认为主宰你的不是你自己,而是其他什么人,尽管如此,选择精神愉快可能要比处理令人烦恼终日常琐事还要容易一些。
你可以选择精神愉快,摒弃精神不愉快。同样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选择自我充实行为,摒弃自我挫败行为。如果开汽车,你会遇到交通堵塞。在这种情况下,你会生气吗?你会咒骂其他司机、迁怒于他人他物吗?你如何为自己这种行为辩解?说你一碰到交通堵塞便感到焦躁不安、完全无法控制自己吗?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你已经对自己在交通堵塞时的行为产生了固定看法。不过,假如你决定思考一下别的事情呢?假如你以积极的方式利用自己的大脑呢?虽然这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但你可以学着改变思考方式,逐步适应各种新的行为,譬如吹口哨、哼哼歌、打开录音机口述几封信,你甚至可以推迟三十秒钟再发脾气。这样,你并没有学会喜欢交通堵塞,但你已开始逐步进行新的思考。你已经决定摆脱不自在的感觉,选择用健康的新情感和新习惯逐步取代昔日的自我挫败情感。
(四)以发展还是以不足为动力
当你决定在生活中保持愉快并为此做出努力时,你可能用两种不同的需要做为动力。比较普遍的一种是所谓的缺陷或不足动力,另一种则更为积极,叫做发展动力。
如果将一块石头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你会注意到它没有任何变化。然而,如果放上一个珊瑚虫,你就会发现珊瑚虫在生长变化。结论:珊瑚虫是活的,石头是死的。应怎样区别一株活着的花和一株死掉的花呢?很简单:生长的那株花是活的。生命的唯一标志是生长发展。这一标准也同样适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如果一个人在发展,他就具有生命力;如果停止发展,他就失去了生命力。
人在生活中的动力应当是要求发展的迫切愿望,而不应是出于弥补不足的被动需要。只要你认识到自己可以发展提高。并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这就足够了。当你决定要使自己陷入惰性或产生不健康情感时,你已经做出了停止发展的决定。以发展为动力,就意味着发挥自己的生命力以取得更大的幸福,而不是因为自己有某些过失或不足,才感到有必要提高。
只要选择以发展为动力,你最终一定能够支配自已现时生活的每一时刻。有了这种支配能力,你便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既不会感到力不从心,也不会人云亦云,毫无主见。有了这种支配能力,你便能够决定自己的外界环境。萧伯纳在其剧本《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写到:
“人们通常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环境,而我却不迷信环境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奋力寻求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如果他们未能找到这种环境,他们也会自己创造环境。”
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反反复复地告诫自已;你的大脑确实属于自己,你可以做出选择,而且只要你决定主宰自己,你就可以享受自己现在的时光。
(老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