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86-11-01刘屏
刘 屏
说到茅盾,人们便会想到他的《子夜》。其实,茅盾一生著作极多,其中有不少长篇小说。遍览国内出版的茅盾著作,版本和数量可谓洋洋壮观。然而,我却始终没有觅到茅盾解放前夕写于香港的长篇小说《锻炼》。初知此书,还是看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那里说:1934年重庆出版的《文艺先锋》上曾连载茅盾的中篇小说《走上岗位》,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将它改写成长篇小说《锻炼》,连载于1948年9至12月的香港《文汇报》”。由于一时找不到当时的报纸,无法捧读。后来听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了《锻炼》,但得到信息已晚,又没有能买到。
1985年9月,我在登记整理巴金第五批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近千册作家签名著作时,偶然发现了一册《锻炼》,是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书的封面是红色的,用宽厚苍劲的黑色线条勾勒出熊熊的烈焰作为衬底。书名、著者及出版者分别采用纯净清新的天蓝色和白色书写。一眼望去,强烈的冷暖对比极易使人联想到白热化的钢水和冶炼淬火时的情景,叫人不能不为封面设计简练深刻的构想叫绝。书的纸张用纯白的道林纸,印刷精美耐看。
翻开封面,谈绿色的扉页上几行工整的钢笔字是作者家属将此书赠送巴金时题下的,兹录下以飨读者:
“巴金同志惠存(接后是一方茅盾朱红印章——笔者注)
这是先父生前嘱咐要送您的书,现由我们代为奉上。
韦韬陈小曼
1981年4月11日于北京”
韦韬、陈小曼是茅盾的儿子、儿媳,赠此书时,文坛巨星茅盾才刚刚去世十余日。
这册《锻炼》出版于1980年12月,是茅盾晚年在身体多病的情况下根据当年香港《文汇报》连载时的剪报和手中珍藏下来的旧稿修改增订后的第一版。成书时,茅盾在旧稿二十五章的基础上又增写了两章,描写“上海难民收容所中的凄惨景象”。修订本《锻炼》的出版曾使年过八旬高龄的茅盾“不胜感慨系之”。
《锻炼》一书以上海“八一三”战争为背景,描写了资本家严仲平、名医苏子培、乡绅赵朴斋等几家人在抗战初期的不同活动和各自错综的社会联系,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阶级、阶层的动向。全书二十余万字,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和洒脱精练的文笔,颇见茅盾在创作上的艺术功力。
《锻炼》是茅盾当时拟订写作的五部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关于这方面的情况,茅盾在为《锻炼》出版而作的《小序》中写道:“这五部联贯性的小说,企图把从抗战开始至‘惨胜前后八年中的重大政治、经济、民主与反民主、特务活动与反特斗争等等,作个全面的描写。”后来,由于革命形势的急骤发展,解放前夕寓居香港的文化界人士纷纷返回国内,“因此不得不中断此书的写作计划,而只成了第一部《锻炼》。”解放以后,茅盾担负着繁忙重要的行政工作,接着又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时光流逝,始终没有机会将其他四部长篇续写出来。在茅盾生活的最后几年,他曾经有过待《回忆录》完成后,如果有精力将续写《锻炼》的想法,但这一夙愿终于未能实现,一代文坛巨匠便溘然逝去。
(摘自《博览群书》198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