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日本人
1986-11-01西蒙
西 蒙
他们认为集体精神比个人抱负更令人钦佩
他们崇尚修身律己和培养意志力
他们视礼仪为互相合作和避免对抗的技巧
他们善于有效地移植或巧妙地运用外国技术而取得成功
在第二次大战中惨败的日本,近年来在经济战场上崛起了。各国学者都试图探寻这个神秘岛国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巨人的奥秘。
集体观念
一位评论家曾把日本人比作一群小鱼,它们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如果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打乱了队列,它们有可能改变方向,但仍然成群游动。这是对日本社会中根深蒂固的集体观念的形象化描述。
日本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团体,其中有遍布全国的各种妇女协会、青年团体、教师家长协会……。形形色色的业余爱好者团体包括柔道、花道、茶道都有紧密的团体组织。各种协会也同样渗透到从小零售店到大银行或钢铁公司的所有企业之中。这些协会象金字塔一样自下而上地组成广泛而有效的全国性组织,所以日本人几乎是完美无缺的“有组织的人”。
日本人喜欢各种类型的集体活动并有强烈的集体观念。他们乐于参加诸如学校或公司组织的体育比赛或集体旅行。每个人都把自己看作是隶属于一个集体的一员,把集体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他们认为集体精神比个人抱负更令人钦佩,一种普遍的“公司自豪感”就是一个人以自己在某一有名的大公司中工作感到光荣和自豪。他们热情地唱本公司的歌曲,胸前佩戴本公司的徽章,并引以为荣。在他们共同面对外部世界时,这种集体精神表现得更为强烈和牢不可破,而这种具有合作精神的团结奋斗所焕发出的能量比个人单枪四马的苦战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坚强的民族性格
日本人往往认为,只要一个人具有足够的意志力并能刻苦努力的话,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因而日本人普遍崇尚修身律己和培养意志力。严酷的修身苦练,例如寒冷季节的冷水浴,与其说是为了锻炼身体还不如说是为了磨炼意志;坐禅很少是为了超凡悟道这个本意,而更多地是为了培养自我约束力;传统的切腹自杀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荣誉高于生命的信条并且成为崇尚修身律己的一种表现。
性格坚强对日本人来说有着极特殊的内容:服从集体的人并不被认为是被社会磨掉个性棱角的平庸之辈,而被看作是有坚强自制力的人;服从社会并不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值得自豪的、经受过锤炼的内在力量的象征。可以想象,由修身律己、意志坚强的个人所构成的一个集体社会,会产生多么大的动力,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日本人经常表现出干劲十足甚至野心勃勃。在日本,对学生的最著名的赠言是:“孩子们,要有雄心壮志。”雄心壮志和个人奋斗始终是这个社会中古老而又基本的组成部分。
礼仪之邦与含蓄的心理状态。
日本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国度,最常见的是深深的鞠躬,这种鞠躬的深度和时间的长短,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有不同的要求。无论什么场合,年长者、或者地位高的人总是走在前头,人们总是按席次入座。人们几乎从来不直呼对方的名字而是根据地位互相称呼,交换名片的意义主要在于明确某人的具体地位和所在单位,并以此确立相互间关系的性质并决定表示尊敬的程度。
礼仪成为这个注重集体的社会中互相合作和避免对抗的技巧。他们总是对人微笑相迎,而且含蓄、委婉到从不愿断然对人说一个“不”字。为了保得面子或避免公开对抗,日本人常常拐弯抹角、含糊其辞,他们不注重通过语言交流,而注重通过五脏六腑做心照不宣的活动以达到不言自明,对此有一个专门的词汇来形容它,叫做“腹艺”。如果是在一场贸易谈判中,美国人会觉得日本人不得要领,谨小慎微,不仅不能开诚相见,而且大有欺骗的味道,相反,日本人会觉得美国人咄础逼人,过分生硬。
成功的手段
日本是一个善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与世界许多国家比较,日本人在思想和哲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并不突出,它在政治思想、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外国思想的运用与综合。日本人对基础科学做出的贡献也比较少,迄今为止只有三、四个项目获得诺贝尔奖金。日本工业所取得的成就,大部分是通过有效地移植或巧妙地运用外国技术而取得的,并非他们自己的独立发明。现代日本的教育以务实为压倒一切的目标,它集中力量向其它国家学习技术,其学术活动大部致力于从外国汲取、综合、运用大量情报,工业界相当明智地注重于学习和采用已成功的技术,而不是注重于发明新技术。
对此,有些人得出日本人创造性不强的结论,但对于一个最近才与世界各国密切接触,而且一直忙于在技术方面和思想方面赶上去的国家,有效地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果也许是最为明智的做法。况且由于日本人在采用别国先进技术时是那样富于想象力,差不多已发展到真正创造的边缘。一旦日本渐渐与西方并驾齐驱,将无法预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七十年代末期,日本出现了研究和发展活动的高潮,这已成为变化的一种迹象。
今天,日本在许多方面走到了我国的前头,是我们回过头来向自己的东邻学习的时候了。
(《日本人》〔美〕埃德温·赖肖尔著孟胜德、刘文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摘自《博览群书》1986年第7期)
(题图:姜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