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来
1986-08-20王平
王平
曾有人对美国总统的女儿不依赖父母、每日以刷盘子支撑学业一事赞叹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中间,自立自强的观念也渐渐地生长起来了。待业青年不想呆在家里吃闲饭,做临时工、摆个体摊档;大学生们不满足于食堂、教室、宿舍的“三点一线”,搞起了勤工助学……和这样的青年聊天,你会感到有一股劲头,这股劲头很冲,这股劲头用青年中流行的一句话来说,便是:我自己来。
流行是流行,但还只是在一部分青年中流行。在我们这块国土上,传统的东西太深厚了。与等级观念、小生产方式相伴生的是驯良的心理,依赖的性格和盲从意识。植根于旧观念的种种现象现在也还随处可见。一位考上某重点大学的青年,口袋里装着母亲写的四季换衣的备忘录走进校门;一些年轻人靠人靠惯了,即使做一点事也没有主动性,没有主见……看来,还是有必要倡导已经局部流行的自立观念。大事业不可能由一帮只会随大流、靠别人的大龄“儿L童”来干。能成就事业的总是那些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尽可能地发挥自己才能的有为青年。从这个意义而言,倡导“我自己来”不仅有必要,而且是太有必要了。
青年人要自立,首先要了解自己。你对自己没有底吗?那就把自己放到生活实践中去试试。这种“试试”是有相当风险的。“试试”者走的是一条看来不那么稳当的路,却是通向成功的路。想成功又不准备冒风险,是一种侥幸心理。抛开了侥幸心理,倒是可望成为英雄的。也正是在这种伴随着风险的“试试”中,你可以试出自己内在的质量如何,可以明白该如何强化自己的素质。一位大学生骑自行车完成北京到拉萨的远征,是为了游山玩水吗?显然不是。仅仅为开眼界吗?恐怕也不是。他是在考验自己,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的意志,证明自己的力量,培养这样一种精神—我能行,我自己来!
有一个好的环境固然不错。但青年人不能过分地依赖环境。要知道,好的条件可以由你自己去争取、去创造。同时要知道,有些“好环境”并不是直正的好环境,它会窒息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比如,有的领导对青年放心不够,关心有余,事事都要亲自过问,安排得停停当当。有的家长总是想把儿女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生怕他们为学会自己走而摔交……诸如此类的关心、庇护挺象拐棍。一个已经可以跑步的人,拄上它,只会跑不起来,久而久之,连自己的双腿都会萎缩的。
还有一点是:不要等待,要自己先干起来。坐等好条件的到来,只会放走一个又一个大好的机会。而从现在开始就着眼于自己去努力,倒是很有可能碰上相应的客观条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机遇。
如今横向比较很时髦。本文也不妨时髦一下。在日本社会,95%以上的青年有自立史;在美国家庭,儿女们一进入成年就脱离家庭,走上社会,自食其力。这么一比,我们国家的小青年在自立方面还是不够的。中国要现代化起来,必须造就现代化的人。现代青年不能没有这样的观念与行动:我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