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诞的背后
1986-08-20一林
一林
很认真地读了一遍,却不大懂,但我觉得作者确实在认真地讲了些什么。于是读第二遍,第三遍,于是我听到了作者对人的命运的叹息,这叹息不是漫无边际的,如果我们注意到了作者所讲述的故事的年代,就可以理解作者荒诞笔下的苦心。
文化大革命本身就是残酷和荒诞的,我们已看到和听到了不少发生在那个年代里的荒唐可笑以至辛酸的故事,甚至已经见怪不怪了。描写文化大革命的文学作品也不计其数,而《鼠趣》的年轻作者又来凑一份热闹,却使我们并不感到它的多余。细细体味,原因就在于作者是以较为个别的表现手法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的本质。作者通篇讲述的两个孩子和鼠的故事,好象荒诞不经;那爽直的父亲似乎也显得如同一个点缀。作者以重笔写的是松鼠的逃亡和鼠王的遇害及对鼠王的悲悼,却轻描淡写地交待了父亲的死亡。但是,好象并无联系的鼠的死与父亲的死,一旦放到文化大革命那个特定的背景下(父亲在“五七”干校死的),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关于人的重大的主题。在那个年代,人命如鼠,以至于使天真的孩子由对鼠的怜悯、喜爱到渴望变成鼠的同类(两个孩子坐在垃圾箱旁的描写令人心酸),这种人的意识的淡漠、变形,正是那个时代的结果:人不再尊重人,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些人可以轻易地将另一些人置于死地,象那只被胖子轻而易举地“玩翻了”的老鼠。被作者以怪异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一切,便这样更深刻地揭示了那个年代的荒诞的本质。
以荒诞不经的故事来表现在残酷、不正常的环境中人的意识所受到的压抑以至变形,以此来反映和控诉作者所厌恶的环境和人事,这一点作者显然受了奥地利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影响。不能说《鼠趣》是一篇多么成熟的作品。但作品构思独特,语言流畅,决非随意之作。文学园地也该是色彩斑斓的,作为读者,我们也应有更广泛的欣赏趣味。正因为如此,《鼠趣》便也有其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