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经验研究的创获

1986-07-15周文彰

读书 1986年9期
关键词:美学阶段主体

周文彰

滕守尧的《审美心理描述》,师承李泽厚的美学观点及其对审美心理的总体勾勒,又挂满自身的创获。这种创获集中表现为,审美心理被揭示得更具体、更细微、更深刻了。

如果说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远比客观外在世界复杂的研究对象,那么,审美心理则是人的内心世界中复杂到几乎带有神秘意味的王国。不是么?审美既离不开人的一般心理活动,但又远非一般心理现象所能囊括,因此用普通心理学原理去硬套审美活动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审美既有认识和理解的因素,但又远非认识和理解本身,因此用一般认识论概括去附会审美现象显然也无济于事。审美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用李泽厚的话说,审美是一个有多种心理功能参与的复杂的数学方程式。本书正是以此为起点,把这个方程式从静态方面提炼为四种心理因素的交融——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从动态方面理解为三个阶段的统一:由一定的审美期望引导的审美注意是审美的“初始阶段”,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共同构成所谓审美态度。紧接审美注意而来的是一种不同于普通知觉的审美知觉,它标志审美进入“高潮阶段”,在这一阶段,知觉完形的形成使人产生一种感性愉快。在此基础上,由于审美认识活动对审美知觉的进一步审视和欣赏,主体遂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快乐,即由清醒的自我意识造成的精神性愉快。由此审美也就过渡到“效果延续阶段”:主体情不自禁地作出“这是美的!”审美判断,同时涌现出新的审美欲望。主体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也从中得了‘提高。这些描述谈来颇有“解渴”之感。

具体一点,就说审美过程中的审美快乐(狭义的美感)吧,它的生存机制和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是哲学美学关于审美过程诸问题中最棘手的问题。审美快乐从客体方面说,来自审美对象的刺激,从主体方面说,来自何处呢?比较流行的解释是来自感受者的“非功利态度”。弗洛伊德则以“自动平衡论”来解释:机体的内、外活动及各内部活动之间的平衡造成愉悦感,不平衡造成痛苦感,而审美快感最终被归结为性欲的替代性满足。作者提出,审美快乐来自主体的“适当的紧张”,说到底,来自于主体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潜力、目标之追求和奋斗的过程,或者说,产生于生命的自我发现:在审美中,“每当主体克服重重干扰与类生命的审美对象本身的图式发生同构或契合时,内在紧张力便幻变出与审美对象同形的动态图式,有了确定的方向性和动态的奋求过程,愉快便随之产生。”(第325页)把审美快乐的产生同人的本质及其实现联系起来,不仅不显得牵强,而且耐人寻味。这里我们看到了用马克思的基本美学观点吸收、借鉴当代西方美学、心理学成果的魅力和前景。此外,该书对导致美感的诸种因素——形式、再现、表现、符号、意义、模糊等,都作了很有价值的描述。

审美教育问题本不是审美过程的组成部分,但在本书中并不显得多余,而且由于下述历史的原因,这部分读来尤使人感兴趣。常常有这样一种误解,以为美育只有对于想成为艺术家的人,只有在培养艺术家的学校里才是必须的。所以,现代教育往往急功好利,鼓励学生死啃数理化或记诵狭隘的专业知识,忽视让他们在艺术中陶冶情感和开拓眼界,其结果就不能不使学生的发育失去平衡。作者正确地指出,美育是塑造完美的人格的基础。要按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以便培养能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队伍。

考虑到整个审美心理学尚处在幼稚阶段,责备《描述》有朦胧、疏漏、哲学推论多于实验事实总结之处,就未免吹求了。好在作者本人就说过,他的阐述还“谈不上科学”,只能称为“描述”,即“一种粗线条的现象上的描绘”。(第4页)不妄称科学本身就是科学(态度)。我们期待作者有更富科学性的成果问世。

(《审美心理描述》,滕守尧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一月第一版,3.10元)

猜你喜欢

美学阶段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印花派对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纯白美学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