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宴会上的枪声
1985-11-01汤普森晓理
〔英〕汤普森 晓 理
1943年11月12日,丘吉尔搭乘英国“里纳翁”号战舰离开不莱茅特港踏上赴开罗的旅途。当时已决定召开德黑兰会议。
在开罗,我们通过暗探了解到,大批的纳粹特务已麇集到德黑兰,业图暗算盟军领导人,特别是丘吉尔先生。我们的坐机在德黑兰机场降落后,我从使馆的武官那儿了解到一些安全措施。他告诉我,他们正密切监视着纳粹特务的活动。尽管如此,袭击首相的危险依然存在。
“德黑兰会议”在苏联使馆举行。会议进行了几天,讨论了许多重大的问题。敌人在会议期间企图制造混乱,但被挫败了。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使一位盟方领袖的私人秘书变成了纳粹的走卒。纳粹拉拢他并用英国银行的几十万英镑的现金收买了他。他的任务是在会议室安放定时炸弹。当时,且不说携带定时炸弹进不了会议室,就是一根针未经检查也进不了。所以私人秘书在等待时机。
几天来,我一直注意这个人的神秘行踪。我发觉他有点儿心不在焉。可是,我没有机会查明他为什么心不在焉,也无权过问他的事务。我思虑再三,就向邱吉尔汇报了此事。他那宽阔的额际露出了不安的皱纹。
“你能肯定他想制造混乱吗?”他问道。
“先生,如果我能肯定的话,我就不认为有必要报告您了,我就会把事情消灭于萌芽之中。我担心,他和德国人串通起来制造意外事件。”
“纯系猜嫌就采取措施是不行的,亲爱的汤普森!”这是他表示异议的独特方式。他在正式场合下称我汤普森,若是提醒我,就一定在“汤普森”的前面冠之以“亲爱的。”
“你知道,如果他无罪,事情会发展到何等程度!或许我们的会议就要流产,而这将是德国人的一大胜利。我不许你采取任何措施。”说完,他就走进,了盥洗室。
第二天即11月30日是丘吉尔先生的69岁寿辰。他决定隆重而热烈地庆祝一番。邀请了三十四位客人。私人秘书也在其中。我婉言请求丘吉尔先生把他的名字从客人名单上除掉。
“汤普森!应该给他出席的机会。他若暗藏杀机,这将是他的良机。所有的客人将带礼品来,他很可能也带些礼品来。”
丘吉尔先生的最后一句话使我倒抽一口冷气。我惴惴不安地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餐前举行了鸡尾酒会,所有的客人都参加了。我站在一隅审视着私人秘书。他的面部表情有些异样,多次把手伸进口袋里,两眼左右观望。这时,桌子上已堆放着来宾的礼品。
吃饭时间到了,丘吉尔先生领着客人们朝餐厅走去。私人秘书踌躇了片刻,转身从口袋里取出一只精致的小包放在桌上,然后快步走进了餐厅。与此同时,我拿起小包并指示一名下属对他严密监视。我走到另一间房打开了小包,里面有只钟。我摆弄着那只钟,没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那是一只十分昂贵的钟。从餐厅传来了阵阵笑声。蓦地,某种警觉感在我的心头一闪。我立刻把钟放进小包里,急忙走进了餐厅。
我瞥见所有的客人围着一张长桌伫立着。桌上放着一只大蛋糕,上面点燃着六十九支蜡烛。站在丘吉尔先生左右两侧的有罗斯福总统、威廉·艾夫里尔·哈里曼先生(美驻苏大使)和首相的女儿萨拉·丘吉尔等。私人秘书是不会当着这些人的面伤害丘吉尔先生的,这一点我毫不怀疑。
切割蛋糕的仪式完毕后,大家相继入座。每个人拿着各自的酒杯。丘吉尔先生站着致词说:
“我衷心感谢诸位光临我的庆寿仪式。尤其是,两位伟大的朋友斯大林元帅和罗斯福总统抽出宝贵的时间出席这个聚会,我深表感激。”
致词后,丘吉尔和斯大林、罗斯福等来宾们一一干杯;宴会厅里不时响起欢呼声和鼓掌声。
我旁视了一下私人秘书,他并不注意吃的,好几次挠着头若有所思。我注意到,他在餐厅的最后一道门旁坐了好一阵子。按规定,他不该坐在那里。我私下忖度,干站着没用,这是关系到我的领袖的生命问题。他若受到伤害,我将无脸去见我的人民。我慢慢地朝私人秘书方向移动。这时,餐厅的南门突然启开,一个侍者手托一只大盘出现在门口,盘里放着盛满布丁和冰淇淋的杯子。蓦地,他惊慌失色,踉跄欲倒。紧接着,他连人带盘栽倒在鲍罗克的身上。鲍罗克的衣着被冰淇淋弄脏了。听到侍者栽倒的响声,大家都左右顾盼,有些人见鲍罗克这般模样,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餐厅突然变得漆黑一片。这时有人大声嚷道:“抓住侍者!”
叫嚷声持续了一会儿,接着是子弹的飞啸声、碗碟的碎裂声和客人的骚乱声,我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突然,四周亮起了手电筒。看见首相安然无慈,我喜出望外。罗斯福和斯大林也被他们的警卫人员团团围住,私人秘书则倒毙在椅子上。他头部中弹,大滴大滴的血正流淌着,手枪掉落在一张椅子底下。侍者也倒卧在地上,身体已变得冰凉,一根针刺进了他的喉咙。针极细,约莫半时长,而且有毒。
三位领袖马上被转移到另一房间。检查盘子后发现,它的底部有一个按钮。底部已启开,里面装有一枚小型定时炸弹,还有一只小钟,指针指在12点上。我朝手表一看:12点差三分。钟里还响着的答的答的声音。我赶紧拔掉引信,使定时炸弹失灵。专家们后来告诉我,如果那枚炸弹准点爆炸,那么餐厅里的人都难免一死。
三十几位客人中是谁打死了私人秘书和侍者,迄今仍是个谜。
(摘自《书林》1985年第2期)
(插图:吕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