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古绝唱《三都赋》

1985-11-01王智毅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8期
关键词:左思魏国政治

王智毅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我国西晋时最著名的文学家,《三都赋》是他的名篇。据《晋书·左思传》记载,为了写《三都赋》,左思用了十年时间,呕心沥血,搜集资料,“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后赋成,京都“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这就是“洛阳纸贵”成语的由来。大家争着传抄一篇文章,抄到使市面上纸价都上涨的地步。可以想见,《三都赋》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魅力。

《三都赋》,长一万余言,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称其为“巨著”。确实,就其篇幅来讲,在中国“赋”这种文体中是不多见的。《三都赋》以三国史实为素材和依据,从地理形制,历史人物、民俗物产以及政治措施等方面对蜀、吴、魏三国都城进行了描写和叙述,其中对魏国的政治措施尤多赞扬和歌颂。其具体内容自然分为四个部分,即《三都赋序》、《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三都赋序》首先叙述了作者自己对“赋”这种文体的认识和理解,继尔批评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班固的《西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之一《西京赋》华而不实,作者一方面表示要摹仿《二京》而赋《三都》,另一方面则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本着“匪本匪实,览者奚信”

(非本质、非事实,观看者谁相信)的原则,在《三都赋》中做到“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蜀都赋》和《吴都赋》,前者借假想人物西蜀公子之口,后者借假想人物东吴王孙之口,分别竞相夸耀各自都城的地理形制、历史人物、民俗物产、都城建设等等。二人从天上到地下、从边塞到内地、从远古到现实、从帝王的宫殿楼阁到庶民的竹楼茅屋,都城的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一一谈到,无所不包,却唯独没有涉及政治。《魏都赋》是《三都赋》最后一个部分,但却起着压轴戏的重要作用。假想人物魏国先生一开始就批驳西蜀公子和东吴王孙狭隘的以地理形制为立国之本的思想,斥责说:“剑阁虽嶛,凭之者蹶”,“洞庭虽濬,负之者北”。接着,针对二人的夜郎自大,魏国先生陈述了魏都的建设,并滔滔不绝地介绍和赞扬了魏国的政治,说明实行好的政治措施才是立国之本。我们联系左思其他作品,尤其是著名的《咏史》诗来看,显然,这里魏国先生所说的,正是左思心中所想的,并希冀于西晋王朝的。

西晋王朝在政治上实行严格的士族制度,各级官府用人完全依据门第的高低,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正是对这士族制度的准确概括。左思的父亲虽然官至殿侍御史,妹妹左芬也被选为嫔妃,但由于缺少门第,他只能做做象祭酒一类的小官。他的宏大的政治抱负无由实现,便只能在诗文中发泄。在《三都赋》中,通过魏国先生驳斥西蜀公子和东吴王孙,我们可以看到,左思政治抱负的核心是强调实行合乎民心的政治措施,换句话说,只有实行合乎民心的政治措施,才是治国立国的根本。否则,无论凭借天险,还是依托沃土,都将会象西蜀和东吴那样,最终导致失败,导致灭亡。单纯依靠自然条件是不能使国家昌盛的,怎样奇险或丰饶的地理形制都将无济于事。

在文学上,当时的士族文人越来越远离现实和人民,追求形式美、堆砌、藻饰、雕词琢句便成为当时文人的通病。左思在《三都赋序》中,不仅指责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的华而不实到了“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的地步,并强调说:

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长者,莫非其旧。何者?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美物者责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

左思对前人的文学遗产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以“匪本匪实,览者奚信”为出发点的“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的实事求是精神及文学观,不仅在当时,对时人形式主义文风是一种抨击,即便是在今天,也还具有现实意义,也还是难能可贵的。

赋,是介于“诗”和“骚”之间的一种古代文体,其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铺陈事物,即所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左思的《三都赋》也不例外。在《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中,作者先引入假想人物西蜀公子、东吴王孙和魏国先生,然后通过三人之口,将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铺陈叙述出来,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写蜀都后面(即北面)的一段:

于后则却背华容,北指昆仑。缘以剑阁,阻以石门。流汉汤汤,惊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云昏。水物殊品,鳞介异族;或藏蚊螭,或隐碧玉。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其树则有木兰侵桂,杞櫹椅桐,椶栎楔枞。梗柟幽蔼于谷底,松柏蓊郁于山峰。擢修干,竦长条。扇飞云,拂轻霄。羲和假道于峻岐,阳乌回翼乎高标。巢居栖翔,聿兼邓林。穴宅奇兽,窠宿异禽。熊罴咆其阳,雕鹗其阴。猨狖腾希而竞捷,虎豹长啸而永吟。(《蜀都赋》)

作者不惮烦厌,将华容、昆仑、剑阁、石门、汉水,以及植物、动物等等数十种事物在不长的篇幅里一一罗列在人们眼前。这就是铺陈。

夸张,是赋这种文体在写法上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在左思以前的赋里,夸张往往流于不切实际的浮夸,正象左思批评司马相如、杨、班、张的那样“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左思的《三都赋》中没有夸张。从上面我们引出的几段看,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强烈的夸张色彩。如:“流汉汤汤,惊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云昏”,这不正是夸张吗?只是,左思很懂得表现手法上的夸张与华而不实的虚夸之间的区别。因此,在《三都赋》中,他一方面坚持“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一方面正确运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虽有夸张而不失实,遂为赋中难得的佳制。

《三都赋》之所以使“豪贵之家,竞相传写”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的文采飞扬,辞藻壮丽。左思较多地使用了骈偶的修辞手法。如《三都赋·魏都赋》中写魏都右面(即西面)的一段:

右则竦园曲池,下畹高堂,兰渚莓莓,石濑汤汤,弱菱系实,轻叶振芳。奔龟跃鱼,有吕梁。驰道周屈于果下,延阁胤宇以经营;飞陛方辇而径西,三台列峙以峥嵘。亢阳台于阴基,拟

华山之削成;上累栋而重霤,下冰室而冱冥。

这几乎就是一段骈文:排列整齐,字句严谨工整,并注意到了音调的平仄关系,读来琅琅上口,达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当然,《三都赋》也有它的缺陷与不足。在形式上,它承袭汉赋旧制,很少改革;冷字、僻词及用典也较多,许多地方很不容易读懂;再有就是它在内容铺陈上的过分求实和求细,虽然“可以补史书记载之未备”(范文澜语),但却多少降低了它的文学价值。

自《三都赋》以后,中国文学史上再也没有类似的以都城为描写对象的大赋了。它是这类大赋的绝响。

(摘自《文学知识》198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左思魏国政治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办公室政治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洛阳纸贵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抱薪救火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左思与《三都赋》
左思和《三都赋》
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