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蓄词
1984-11-01常敬宇
常敬宇
有些人在写文章时常常叫苦说:“我实在没词儿。”这就是苦于掌握词语不丰富,即使写来也是干巴巴,总是豆腐一碗,一碗豆腐,几个词用来用去,再没有其他词儿可换了,或是车轱辘话重复罗嗦,或用词不恰当,等等现象,都说明了词汇仓库的空乏。
一个人要积累多少个词才够用呢?一般人至少要掌握两千到三千多个词才能读书、看报、写一般的文章。这三千多个词都是属于常用范围的。而对于社会活动家、作家来说,掌握的词语数目要比一般人多几倍。据有人统计,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作家,如列宁、斯大林、列夫·托尔斯泰、谢德林等人的词汇,为数达两万以上。莎士比亚掌握的词有一万三千多,普希金、契诃夫、巴尔扎克、塞万提斯、福楼拜、斯汤达、莫泊桑、莫里哀等人以及我国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禹、叶圣陶等著名作家掌握的词也在一万以上。
积蓄大量的词语,对一个作家和语文工作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语汇丰富了,写文章、讲话时才能得心应手、出口成章;如果语汇贫乏,写文章和讲话时就会单调平淡、干瘪无味、捉襟见肘,时时感到窘迫。
那么怎样积蓄词汇呢?积累词汇的方法很多。
首先向生活学习。要在生活中注意各种人的语言,观察各种人都是怎样用不同的方式和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事物的认识的。许多大作家如契诃夫、高尔基、莫泊桑、鲁迅等,都很注意生活中的各种人物的语言,观察他们说话的方式和不同的语汇,并随时记录下来,以便在写小说时用以塑造人物形象。我国许多优秀的相声演员,在平时也很注意各种人的语言特点,捕捉笑料,积累词汇,因此他们在表演相声时,学各种人的说话、表情、动作等,维妙维肖,动人心弦。
其次向群众学习。要注意搜集记录群众口语里的词语。群众的语言往往最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例如群众口语中的“甜言蜜语”比“好听的话”生动,而“说得‘梨脆枣甜”又比“甜言蜜语”更具体形象;又如“笑里藏刀”、“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就比“阴一套,阳一套”、“两面三刀”、“阴险毒辣”这些词语更具体、形象、生动。群众的语言,尤其是活在群众口头上的语言,如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双关语、格言等,这些都是经过筛选的群众语言的精华荟萃,必须及时记录下来。据说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在开始创作时期也曾感到词语贫乏的苦恼,后来他偶然得到一本法院的口供记录,那里边满是活的口语,这样就丰富了他的词语,使得他在创作的时候,得到很大的方便。普希金、果戈理等作家也曾认真地记录了群众口语中的俗语、俚语、谚语等等,为他们的作品增添了不少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最后,要随身带一个蓄词手册,勤奋地摘录。平时无论看书或浏览报纸杂志,或看戏看电影、与人谈话时,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比较新鲜、生动的词语。及时记在蓄词手册上,琢磨,试着造句。要经常翻阅蓄词本,把好的词语反复熟读,尽量做到能够背诵,并经常练习运用,这样就记得牢。
平日在桌案上经常放些《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新华字典》等工具书,遇到新词语或难解的词语可以查阅,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这样可以了解并掌握字、词的有关知识及词语的变化规律,运用规律。
(摘自《语文教学之友》198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