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勤杂工到艺术家

1984-11-01宗同昌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7期
关键词:泥人泥塑艺术家

宗同昌

1982年5月至11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了《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展出的上千件展品,反映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古老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个展览轰动了整个北美洲。

10月的一天上午,展览馆前排队买票的长长队列突然欢腾起来,原来是展览票售到第一百万张。展览会副会长朱一新捧出一个泥塑佛像头,赠送给第一百万个观众。排队购票的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祝贺他得到这件有意义的纪念品。荣获泥塑的加拿大人,兴奋地把妻子儿女都叫来,一家人与泥塑的作者——郑于鹤合影留念。

郑于鹤是我国著名的泥塑艺术家,他是专程来为展览做现场表演的。他的一百余件精湛作品正在这里展出。他的泥塑作品,造形简朴生动,色彩鲜明和谐,具有民族和民间艺术特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加拿大人哪里知道,此时站在他们面前的中国艺术家,三十几年以前,还是美术学院的勤杂工,干清洁卫生的活儿。

从勤杂工到泥塑家,郑于鹤走过很长很长路程。当时,美院有个“泥人张工作室。”郑于鹤工作之余也学着捏泥人,而且越捏越入迷。1953年他拜第三代泥人张——张景为师,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郑于鹤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奋进不息,积累了数以千计的泥塑作品。平日他吃饭、走路都在思索、观察;时常睡下后忽然有了新的构思,就爬起来捏泥人;有次出差坐火车,他手里拿块泡沫塑料,不停地揪,人们误以为他神经不正常。车到站了,他手里出现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同车的人这才恍然大悟。

郑于鹤感到幸运的是,他有张景这样严师的教诲;又有许多良师益友的关怀和帮助。他二十五岁第一批作品问世时,著名画家张光宇、张仃、朱丹及当时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楚图南,都曾对他面授学艺之道,甚至给他列出自修书目……这一切、对于他在艺术上的迅速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郑于鹤的几件泥塑小品(见封四):

《评弹》是作者用泥塑表现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意的。作品未设色,泥土的本色恰好烘托出诗的意境和诗作者当时的苦闷心情。这需要泥塑作者广博的知识和对古典诗词的充分理解。

《黛玉》,造型上大胆省略了不必要的道具、衣纹和装饰。黛玉身着素装,容貌端庄秀丽,左手轻轻托腮,若有所思,颇带伤感。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她的性格、身世及其爱情的悲惨结局,从而引起对她的惋惜和同情。作者以电影戏曲片为依据,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显示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阿福”是无锡惠山泥人的传统作品。郑于鹤却给它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光彩。《爱尼山花》就是一种。头戴爱尼族儿童特有的头饰,手捧鲜花的娃娃,圆圆的脸,胖胖的身子。表现了生活在新中国的少数民族儿童的健康、欢乐和幸福!

《回娘家》塑造的是一个梳装整齐,若喜若羞的年轻媳妇骑毛驴回娘家的情形,她左手抱着心爱的婴儿,右手撑着旱伞替孩子遮挡阳光……媳妇的发髻,兰印花布衣服,娃娃的老虎帽,活泼的小毛驴等,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母与子”是绘画和雕塑的永恒题材之一。郑于鹤巧妙地利用中国传统的民间泥塑形式表现出来了“母爱”。这不能不令人佩服他的艺术天才。

郑于鹤如今成了闻名中外的艺术家,但他不满足于现状,仍在为祖国的泥塑艺术呕心沥血地工作着。他总是说:“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祖国和人民哺育了我,而我所献给人民的,却太少了。”

青年们在欣赏郑于鹤的泥塑作品之后,特别是在了解他从勤杂工到艺术家所走过的道路之后,有什么感想呢?从中受到什么启迪?

猜你喜欢

泥人泥塑艺术家
民间美术——泥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胆大镇的泥人
泥塑作业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胆大镇的泥人
面馆惊魂
泥人章轶事
大型泥塑《收租院》版权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