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古代诗人的足迹(连载之五)
1984-11-01秦泥
秦 泥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鲁迅先生早年创作的著名小说集《徬徨》的扉页上,印有这样的诗句: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些诗句所描述的,是一个流浪者在长途跋涉中的心情:一天旅程行将结束时,希望太阳慢慢落山,路途遥远,他在苦心寻求自己的理想或理想中的人。
鲁迅先生所引述的这些“格言”般的诗句,是出自战国时代的诗人屈原著名的抒情长诗《离骚》。鲁迅评价屈原的作品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他象中国历代许多的文学家和诗人一样,非常喜欢屈原的诗作并受其影响。可见,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在战国时代南方的楚国。出身贵族,具有爱国的进步思想,主张联合北方的齐国共同抗拒秦国,坚持开明政治,与当时代表奴隶主的腐朽势力作过不调和的斗争。政治上失意后,他在今湖北、湖南一带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写下了光耀千古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共二十多首诗篇。在诗中,他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不幸遭遇,抨击当时楚国腐败的朝政,热烈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人民苦难的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高尚情操。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下了楚国的京城郢都(今湖北江陵)。在极端的痛苦和绝望的心情中,他于这年的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投水自尽。
屈原一生,忧国忧民,并为此而上下求索,因而赢得了人民的爱戴。每年阴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我国各地特别在南方,盛行赛龙舟、吃粽子等风俗。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人们划船竞赛,最初是为了抢救打捞屈原的尸体;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糯米作成的一种小吃,最初并非是给人吃而是投入江中喂鱼的,为的是不让鱼去伤害屈原的遗体。
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
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去年端午节的前夕,我到湖南汨罗去,怀着对这位伟大爱国先哲的景仰之情,拜谒了屈子祠。
屈子祠距汨罗城15公里,原名屈原庙,创建于两千年前的汉代。庙址原在江边,因常为江水浸淹,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乃将庙移至现在的玉笥山上。十年浩劫中被毁。三年前重修如新。
登上不高的玉笥山,只见茂密的竹木丛中,高高地耸起一座朱门绿瓦的庙堂式建筑。门额正中的大理石上,刻着“屈子祠”三个镀金大字。
祠分三进三厅,全部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结构和布局,雕花精细,浑然一体。前厅正中悬一横匾,上书“光争日月”四个大字,下刊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所作《屈原列传》全文。中厅设有神龛,供着“三闾大夫牌位”。后厅立有高达三米的屈原和他的女儿(一说作侍女)女媭的镀金塑像。两壁嵌刻着历代文人学士的碑文、诗作。
祠外,还有分布在玉笥山上的屈原遗址共八景。祠之右侧的小丘上,一座四角亭修饰一新,上悬“骚坛”匾额。相传这里是屈原当年创作《离骚》的地方。
我站在亭上,遥望汩罗江上的景色,追忆两千多年前曾经在这里演出过的一幕人间悲剧,心里默诵着《离骚》中的名句。据史书记载,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阻,被秦国骗去,死在异国。其长子顷襄王即位,比乃父更为愚昧无知。他听信谗言,欲杀害屈原,终因怕触犯众怒,乃将屈原放逐江南。诗人离别心爱的郢都,只身漂泊,辗转流浪到泪罗江畔,面对滔滔的江水,国事的忧伤、人民的痛苦以及个人身世的怨愤,突然如潮水一般袭击他的心头。他奋笔疾书,满腔感情一如不可遏制的喷泉迸发而出,写成了这首长达375句的抒情长诗。
长诗以他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开始: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
号叫伯庸的是我故去的父亲。
太岁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
庚寅的那天就是我的生辰。
诗人为朝政被一群小人所把持,忠臣却受到冤屈而感慨:
有一批糊涂虫会苟且偷安,
他们的路诚然暖昧而险隘。
我岂怕自己的身子会遭殃,
我怕的是君王的宝座要被毁坏。
接着,他为人民苦难的生活和自己不幸的遭遇而哀叹:
我拭不尽滚滚的泪水而长叹,
我哀怜人民的生活多么辛艰。
我虽崇尚美好的行为而洁身自好,
但却遭到群小早上的咒骂晚上的离间。
最后,长诗以这样动人心魄的节句结束:
算了吧!
国内既无人理解我,
我又何必定要留恋故乡?
理想的政治又无人商量,
我要学殷人彭咸投水而死的榜样!
屈子祠前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六角形的“独醒亭”。相传,那里就是屈原当年常与渔父谈话的渡船亭的旧址。据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记载:“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就是“独醒亭”名称之由来。
我步出“独醒亭”,随着其他的游人,相继游览和踏看了玉笥山上的濯缨桥(屈原当年洗巾濯足之处)、望爷墩(女媭望父归来之处)、绣花墩(女媭绣父遗像之处)、剪刀池(女媭绣好像,悲愤自刎,剪刀掉落之池)、寿星台(昔时每逢屈原诞辰——阴历元月二十一日,在此演戏祝寿之处)和桃花洞(相传,此洞可直通屈子祠的神龛下,冬暖夏凉,为诗人当年避暑之地)。
魂魄毅兮为鬼雄
据当地人说,屈原当年投江的地方,是在汨罗江下游注入湘江处的“罗渊”。因年代久远,确切地点已不可考。但玉笥山前泪罗江的南岸,却有一个叫“硒尸墩”的遗址,相传是当年屈原的遗体打捞上来后停放之处。
但,诗人在江之下游投水,为何遗体却在上游被打捞上来呢?当地民间流传下来这样一个传说:
当时,屈原怀沙石自沉,立刻惊动了住在洞庭湖龙宫里的龙王。龙王知道屈原是一位正直贤良的人,不忍让他葬身鱼腹,便马上命令水怪把屈原的尸体托起,逆流而上,送到玉笥山前的江心。渔民们看到后,一边忙着向江里抛掷米饭引开鱼群,借以保存屈原的遗体;一边竞相划动快船,迎着风浪,将他的尸体打捞上来。然后,把它摆在这个河滩上,将衣服晒干方才收殓下葬。
这个传说当然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诗人的同情和爱戴。但当地人说,根据当地的水情,这个现象也并不是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屈原投江正值夏潮猛涨之际,可能是由于长江水位剧增,作为调节水量的洞庭湖蓄水超过饱和,因而造成汩罗江水倒流。于是尸体逆水漂流而上,这也是很有可能的。
据说,屈原投江前,曾作绝命诗《怀沙》——怀抱沙石沉水之意。但对于这个怀沙,还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怀念长沙,因诗人死前曾到过这个楚国祖先的封地长沙。也有人说是怀念垂沙,垂沙是楚怀王在位时被秦、齐、韩、魏四国联军大败楚军之地。
我这里姑从前说。诗人在他的绝命诗中写道:
象贪路赶到了站口,
已到了日落黄昏的时候;
姑且吐出我的悲哀,
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死就死吧,不可回避,
我不想爱惜自己的身体。
光明磊落的先贤啊,
你们将是我的好范例。
离开玉笥山,我驱车东行约五公里来到位于汨罗江北岸汨罗山的屈原墓。山上散布着十多个土丘,其中最大的一个丘前立有约二米高的一块石碑,上刻“故楚三闾大夫之墓”字样。
据当地人说,这些土丘叫做“十二疑冢”。问起何谓疑冢?这里又有一个“罗裙负土”的民间传说。
话说,屈原投江后,头部被恶鱼咬去一半,女媭配上半个金头葬之。楚国的奸臣坏党知道后,要来刨坟鞭尸,欲夺金头。女媭则以罗裙兜土,在屈原墓旁另筑十一个疑冢,以迷惑仇人。其取土处,变成一个大约百亩的水坑。名叫“楚塘”。后人为纪念女媭,将汨罗山改名“烈女岭”,山下有一小桥,名为“烈女桥”。当然,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塘和桥的旧迹现在都没有了。
我曾在中国各地多次观看过端阳节的龙舟竞赛,但以这次汨罗赛龙舟最为隆重热烈。为纪念一个人的死,把他的忌日定为整个民族的节日,而且经两千多年而不衰的事,别的国家的情况我不大知道,但在我们的国家,屈原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吧。
人们爱戴自己的诗人之深之诚乃至于此!
(注:文中屈原诗的译文乃根据郭沫若的《屈原赋今译》,并稍作改动。)
题字:何俊杰插图:吕敬人
(摘自《人民中国》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