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业在阔步前进
1984-11-01于致田
于致田
几乎是空白的家底
在新中国诞生前,国外电子工业已有五十年的历史,而我国却基本上还是空白的。仅有的一点电信事业,也控制在外国人手里。
电子工业是在19世纪诞生的。20世纪初,外国通讯设备挤进了中国市场。1910年,美国西方电器公司在北京就推销电话机3000多部,并控制了电话机安装工程。1919年,美、日拉拢北洋政府合资开办中国电器公司,注册却在美国,并向美国交纳所得税。1925年,美国收买了日本的股票,垄断了上海电讯设备的销售和维修,进而在北京、天津、汉口、沈阳等地设立分公司,企图全面控制中国的电讯事业。1935年以后,日本在沈阳建立了通讯和电器“株式会社”,控制了东北的电讯事业。
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办了几个通讯设备厂,主要是从美国进口散件搞装配,实际上成了美国公司的推销机构。设在南京的有线电器材料有限公司,设备、图纸和办公用具,全部由德国供给,每年向德国交纳相当数额的酬金。民族资本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办了几个电讯小厂,也是装配与推销外国产品,受洋人的控制。不论官僚资本还是民族资本办的工厂,都是典型的殖民地性质的加工厂。到解放前夕,全国总共只有十多个规模很小、设备简陋的电讯厂,从业人员4000多人。
创业的艰苦历程
蒋家王朝在覆灭前夕,妄图把上海、南京、天津等市电讯厂的设备拆运走或破坏掉,我们党的地下组织,领导工人组织护厂队,保住了这些设备。南京中央无线电器材和有线电器材两个有限公司的机器设备,已被装运到下关码头,被工人们赶去追回。工人阶级用鲜血和生命保留下来的设备,特别是这支为数不多但觉悟很高的职工队伍,成了新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基础。1950年10月,政务院决定成立电信工业局,宣告了新中国电子工业的诞生。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投资建设80多个电子工业项目,其中新建27个项目,有8项列入国家156项重点建设。这些项目的建成,初步奠定了我国电子工业独立发展的基础。1963年成立了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成为新兴工业部门。到1983年,电子工业已有直属和归口管理的地方电子企业事业单位2600多个,职工近138万人,年工业总产值143亿多元。电子工厂、院校、研究所和销售服务单位遍布全国,形成了生产与科研、教育相应发展,中央与地方、军品与民品紧密结合,沿海与内地布局比较合理的电子工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改变依靠进口元器件搞装配的状况,建国后我们优先发展电子元器件,建立电子工业的基础,提高了自力更生的能力。现在,全国有元器件企业1600多个,占全部电子企业的70%以上,能够生产3300多个品种的元器件,年产能力在70亿只以上,不但能保证国内电子整机生产的需要,还有一定数量的出口。在整机方面建立起雷达、通信导航、广播电视和电子计算机等行业,已经能够生产20多大类,2000多个品种、数千种型号电子设备和产品,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雷达方面,能够生产和提供用于导航、警戒、跟踪、控制、测距、侦察、识别、气象预报等各种用途的雷达。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远程雷达1983年准确探测预报了苏联殒毁的核动力卫星残骸,受到世界的称誉。
在电子计算机方面,1958、1959年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管小型和大型电子计算机,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73年进入采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产品。1978年研制出500万次大型机。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亿次巨型机,科学院研制出1000万次计算机,电子工业部系统有大、中、小11个机型,微型机8个机型和54项外部设备设计定型,已经能够配套供应通用外设备和终端设备,提供各种应用软件和技术服务。
在通信导航方面,已经能够大量生产和提供短波、超短波、微波中继、对流层散射、卫星地面站、960路载波、480路数字微波接力通信设备及中继无人值守站以及光纤通信等各种通信设备,许多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广播电视方面,早在1958年,就研制出黑白电视机和10频道电视发射台,1000瓩中波发射台。近几年来,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等视听产品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花色品种不断更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研制不断取得新进展,现在国内广播发射、彩色电视发射以及微波传输等设备都是自行研制生产的。为解决少数民族收看电视节目的语言问题研制的双伴音电视广播设备已进入试验播出阶段。
在电子元器件方面,我国从1956年开始半导体研究,并研制出第一支锗晶体管,1966年制出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起步是比较早的。近几年来不断推出新产品,40毫米硅靶微光摄像管用于观测美国发射目前世界最小的卫星,为我国参加1983年世界人造卫星联测年活动作出了贡献。16K动态、4K静态存储器大规模集成电路提高了成品率,4位、8位微机用集成电路具备了投产条件。
经过三十五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电子工业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近几年来,结合技术引进进行了重点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建成陕西彩色像管厂工程、江南无线电器材厂线性电路工程、上海、天津、北京彩色电视机工程和广州电视索拉机生产线等20多个大中型项目,在技术改造中引进生产线126条。这些引进项目的建成,使我国电子工业的装备水平、生产能力、自给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向现代化大生产和世界先进水平跨进了一大步。
飞速的发展灿烂的前景
电子工业是先导性工业,电子水准是现代化的标志。各个行业和部门向现代化前进的每一步,都可以见到电子从中所起的作用。
科研和国防尖端战线的重大成就,如一次次原子弹、氢弹试验,卫星发射与回收,以及向太平洋发射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功,都由电子工业提供了大量配套产品和设备仪器。特别是今年4月8日发射的试验通信卫星,电子工业提供的设备和仪器就有1000多台(套),不但控制系统、通信电视广播系统是电子设备,而且运载火箭和卫星体内应答设备和太阳能电池等,也都是电子产品,通信、广播、电视的传输试验和试用,基本上是考验电子设备。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电子工业为石油、电力、铁道、造船、冶金、轻工、纺织以及邮电、广播电视、文教卫生等部门提供的电子设备和系统,推进了这些部门的技术,收到了明显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开始走向现代化,电子产品大量进入家庭,消费类电子产品连年大幅度增长。1983年与1978年相比,收音机年产量增长60.9%;电视机年产量增长12倍,其中彩色电视机增长141倍;录音机年产量增长98倍;电子计算器年产量增长117倍。投影电视、彩色录像机、电子钟表、电子玩具等产品也都批量生产,提供市场,为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
在新的技术革命中,电子技术处于先导地位。党和国家对它的发展非常重视,各省、市、自治区都把电子技术进步摆在重要位置。上海决定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领航工业”,广东提出把它发展成“支柱工业”。北京、天津、江苏、福建、辽宁等省市都把微型计算机的开发作为重点来抓,带动其他技术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其他工业部门也对应用电子技术表现了空前的积极性。这种大好时机和有利条件,为电子工业振兴展示了广阔前景。
针对客观形势的要求和电子工业的实际情况,电子工业确定的总任务、总目标是:打基础,上水平,抓质量,求效益,翻三番,超十年,即到2000年电子工业年总产值比1980年翻三番(平均每年增长10.9%),主要产品和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工业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先进水平,比国家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达到的水平超前十年。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已迈开新的步伐,朝着世界先进水平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