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模古之风 以造化为师

1984-11-01伍军军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5期
关键词:画坛秋景石涛

伍军军

在三百年前模古成风的清代画坛上,出现了一位逆潮流而行,投身大自然进行观察、体验及创作的画家,他就是石涛。

石涛“借古开今”的创作实践,和独树一帜的绘画理论,象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了画坛沉寂的夜空。

石涛姓朱名若极,石涛是他的字,明代悼僖王朱赞仪的十世孙。明王朝覆灭后,青年时期的石涛,因不满清朝政权,剃发为僧,法名原济,又号苦瓜和尚,云游各地,以诗、书、画来发泄“一生郁勃之气”;直到晚年,对清朝政权的态度才有了转变。

本期封四介绍的《淮阳洁秋图》,是石涛晚年在扬州居住时描绘家乡景色的一幅珍品。该画现藏南京博物院。画中错落的山峦,繁茂的林木,一抹秋山逶迤远去,依山傍水的十余所茅屋中,一扇打开的窗前端坐一人,仿佛就是画家在自己的大涤草堂中吟诗作画。作品采取了俯瞰式布局,取景由近及远,自上而下,展现了江天寥廓的艺术境界。这种新颖独到的构图是来自写生的,但又不是简单的对景描摹。

石涛主张“师造化”,即以大自然为师,这是他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他还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绘画“草稿”是在饱览畅游中积累大量的创作素材,然后进行艺术概括和提炼而成的。这样,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就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淮阳洁秋图》就是这样一幅珍贵的作品。它表现的是典型的江南秋景。我国历代画秋景的画家很多,但多是描绘秋天萧瑟凄凉、万物肃杀的景致,以寄托愁苦悲抑的情思。石涛则不然,他对秋景的描绘重在一个“洁”字,运用赭石、花青、淡墨所形成的浅绛色基调表现浑朴、厚实的山峦,用奔放活脱的笔墨表现虽经霜而未凋的林木和挺健柔韧的芦苇。这些景物与清澈的江水相映照,成功地表现了天地间的氤氲之气,使人感受到在素洁的秋日氛围中蕴蓄着勃勃生机。这种多层次的秋色,更为静谧、含蓄,独具其魅力。

在石涛的笔墨中,不见清初画坛上那种平稳拘谨的摹古习气。他用笔横涂竖抹,纵肆洒脱,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于单纯色彩中寓典雅,丰富笔墨中见性灵。正如他一再强调的创作宗旨那样:“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

画面上端,有大段的题记,抒发了石涛“精靡亦有荒凉日,桑田亦变沧海形”的人生感叹。石涛的精神世界是异常复杂。他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终难实现,转而以一腔孤愤寄情于大自然,“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我们欣赏石涛的作品,要从画中倾听画外之音,体会石涛情思和抱负。

猜你喜欢

画坛秋景石涛
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江渡
简论《九辩》中秋景的描写
自古逢秋悲寂寥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苍松秋色》
洗礼
寺凡几多僧/CG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