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前进的足迹
1984-08-20曹长林
曹长林
时代在前进,当代青年在前进。他们在探索中认识人生,在奋斗中创造未来。这里,我们描绘了甘肃省几位少数民族青年在新长征路上开拓前进的足迹……
第十四任女队长
山,山,山!郭家湾的四周全是山。这里的山都是“拉羊皮不沾草”的秃头山。秃山秃岭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压在祖祖辈辈头上的“穷山”。山窝窝里住着十五户人家。他们多么希望这小山村能有个好带头人领着大伙搬掉“穷山”,走上富裕的道路啊!可是,队长换了十三茬,十三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都败下阵来。
七月,当郭家湾的田野里开满鲜花的时候,乡亲们又进行了选举。男子汉不行,巾帼英雄行不行?大家把目光不约而同地凝聚在年仅二十七岁的回族女青年马玉莲的身上。在一片掌声中,她被推选为郭家湾第十四任队长。
自然,也有人为她担心:十三任男队长都一个个被“穷山”压得喘不过气来,一个年轻女子挑得起这副重担吗?玉莲自己心里也在怦怦直跳。可是,乡亲们那期望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激沸了她的满腔热血,老书记那语重心长的话,象催征的战鼓敲在她的心头:“乡亲们把纤绳交给你,你就拉着郭家湾这辆大车往前走吧!”马玉莲点点头,决心当好这根“出头椽”了。
她一上任就带领大家干了一冬一春。入夏,庄稼长势喜人,田野里翻起层层绿色的麦浪。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眼看丰收在望,一场冰雹袭来,把百分之四十的夏秋作物打了个七零八落。眼瞅着刚刚灌浆的麦穗一片片地砸倒在地里,半尺长的玉米棒子被打得遍地皆是……玉莲的心象针扎一样难受。一位上了年纪的大伯颤抖地捧着被冰雹砸坏了的麦穗,眼泪汪汪的走到玉莲跟前,哽咽地说:“玉莲,咱一年的血汗成了这样,可叫人咋活呀?”
马玉莲安慰老人说:“活路是有的!……”
第二天,她安排完农活,就带领十二名精干劳力,开拔到往返八十多里的山林去砍竹子。一天、两天……一趟、两趟……她趟趟都扛七八十斤。乡亲们看到马玉莲为大伙操劳,大家也铆上劲干。竹子钱一下就卖了七百元。她先用三百元解决了乡亲们的吃粮问题,其余的四百元买了化肥。受灾较重的田里改种其它农物,施肥催长。秋后,收成比往年还高了些。在天灾面前,郭家湾乡亲们认识了女队长的才干,更坚定了搬掉“穷山”的信心。
打那以后,马玉莲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广开生财之道。她带着两名社员,外出学习草编技术,开展编织生产;她带头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树、育苗造林;她不仅自己养马养牛养羊养鸡,还发动社员养大牲畜,两年中卖出大牲畜四头。八三年,郭家湾彻底拉走了“穷山”,社员们还清了贷款,添置了家具和衣物。如今,山窝窝里普遍盖上了新房。
去年,马玉莲参加了第五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她的劲头更足了。她说,既然党和乡亲们把纤绳交给我了,我就一定要一步一坡,把郭家湾拉到“富”路上去。
“老牛车”变成了“千里马”
丁丙青的“老牛车”又卧坡了——这消息在车间不胫而走。同事们纷纷来到丁丙青的机器旁,用疑虑不安的、也夹杂着嘲讽的目光看着这位上机没几天的回族青年女工。她正伏在机器上抽泣……
丁丙青和同一辈青年人的经历一样,在那样的年代,能学到些什么呢?童年时当工程师、当演员的幻想全部成了泡影。她被分配在平凉县毛纺织厂梳纺车间当挡车工,看守一台一九二五年英国造的走绽纺纱机。这台机子是全厂有名的“老牛车”,毛病百出,桀骜不驯,很不好驾驭。操作它,脚要勤,手要快,每天不停点地巡回走动三四十里路程,落换一千二百多个纱绽,续接断头无计其数,一旦机器闹故障,更让人手忙脚乱。年轻的姑娘望着这台“老牛车”,不知流了多少泪……
流泪归流泪,流泪之后,往往是更倔强的奋起。丁丙青知难而进,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终于掌握了“老牛车”的脾性。同是一台老机子,她纺的纱比别人多,质量也比别人好。“老牛车”在她的手中变成了“千里马”。从此,她的名字年年出现在厂里的光荣榜上。大家认定她是一个好姑娘,有热情,有能力,就选她当了甲班的班长。全班七八个人,有回有汉,有男有女,大部分年龄比她大,工龄比她长,再加上设备陈旧,要把一班人带好,把生产搞上去,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啊!起初,人们担心她肩膀“嫩”,挑不起这副担子。但丁丙青一上任,就给自己提出了两条要求:一是带头实干;二是搞好团结。她宽于待人,严于责己,搞好全班同志间、民族间的团结,使全班回汉男女工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生产搞得热火朝天。去年全班的粗纱产量不仅完成了计划任务,还超额纺纱二千七百多斤,等于一年干了一年半的活。在事实面前,人们不得不向她投来敬佩的目光,信服了。
丁丙青没有躺倒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从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回来,她顾不得扑打身上的灰尘,就迎着火红的朝霞,走进了车间。轰鸣旋转的机器吐出缕缕火红的纱线,辉映着窗外璀璨夺目的朝霞,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壮锦。丁丙青的青春就象这壮锦一样流光溢彩!
千里草原上的“金凤凰”
他叫召玛赛楞,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营公社信用社会计。这个裕固族青年,当地的牧民有的叫他“儿子”,有的称他“大哥”,有的叫他“兄弟”。人们为什么这样亲切地称呼他呢?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在肃南千里草原上,裕固族人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牧民们手里拿着钱,一个个笑容满面,都要去置办些家什。西水滩生产队的裕固族老人杨春元老两口却把钱连数都不数全交给了召玛赛楞,让他代存进信用社,支援四化建设。他们为什么这样信任召玛赛楞呢?原来,召玛赛楞把这两个无儿无女的老人当做自己的亲爹娘,无微不至地照料他们的生活,还帮助他们管理钱财。老俩口的存折就放在他手里保管。年终分配时,召玛赛楞帮老人精心安排好平日的生活费用,把剩余的钱存入信用社。平日老人需要用钱财,只要捎个口信,召玛赛楞就把钱取出送去。几年来,他热心地照料老人,胜似对待亲生父母,老人们也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
俗话说:节俭是个聚宝盆。这些年,随着党的政策在牧区的落实,牧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并不是每一家都过上了好日子。裕固族牧民杨占忠母子俩都挺能干,本是一家富户,可是用钱没计划,只要钱到手就乱花一气,不到半年就变成了困难户。对这样的户,召玛赛楞走进他们的家,主动给杨占忠当起参谋。每当年终分配,他细心地帮助他们做计划,巧安排,除了几项大的开支,适当办些家庭用品,再买些牧业用具,其余的钱都暂时存起来。平时杨占忠要用钱,都去信用社找召玛赛楞商量。召玛赛楞认为非用不可的钱,就立即给支取,认为没有必要用的钱,就反复讲清道理。由于召玛赛楞帮助安排,杨占忠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他母子俩非常感激召玛赛楞。杨占忠每逢见到召玛赛楞,总是亲切地叫他为“大哥”。
马营公社座落在终年积雪的冷龙岭北麓,这是一块辽阔而丰茂的草原。各族人民散居在草原上,从事着牧业生产。召玛赛楞经常下畜群、串帐篷,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牧民踊跃储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他既帮助群众算账,又动员群众存款。他不怕麻烦,不管数额大小都给开户。他的帐目清楚,从未出过一丝一毫的差错,深得牧民的信任。
初春,苦熬了一冬的牛羊刚刚能啃上口青草,一场鹅毛大雪整整下了三天三夜,千里草原覆盖着厚厚一层白雪。召玛赛楞考虑到在抗灾保畜中牧民们急需用钱,于是顶风冒雪赶了三十多里,把钱送到牧民们手里。女社员韩月英取了一百元钱走后,召玛赛楞在提包下发现了四张一元的散钱。他想可能是韩月英拿钱时不慎丢下的。当他正准备去找韩月英时,韩月英来了。韩月英接过钱,感激地说:“你办事我们信得过,就象自己的亲兄弟一样。”
召玛赛楞象只金凤凰一样,飞遍了千里草原,他给裕固族人民带来了幸福、吉祥,裕固族人民又怎能不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呢!
(本期此栏由《甘肃青年》杂志社负责组编 题图: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