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名之下的张海迪

1984-08-20华铭高亮亮

中国青年 1984年2期
关键词:威海乡亲们孩子

华铭 高亮亮

张海迪是1983年的重要新闻人物之一——3月,团中央授予她“优秀共青团员”称号;5月,党中央批复团中央和山东省委的报告,老一辈革命家相继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和青年向她学习。八个多月过去了。盛名之下的张海迪,是怎样度过这不寻常的二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呢?

还是原来的玲玲

5月31日,海迪从北京回到聊城。汽车直接开到招待所。地委领导、驻军首长、各方面负责人纷纷前来看望她。回到家,院子里早已挤得里三层外三层……深夜,海迪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躺到床上,几个月中发生的一切接连在脑中闪现:掌声、鲜花、闪光灯……她深切地意识到,严峻的考验来临了。

她照旧住在那简朴的小房间里,墙上挂着米勒的《喂食》,桌上堆着一大叠书籍和各地青年朋友的来信,那些奖状、锦旗都被她藏在一只箱子里;她照旧每天早早起来,不吃早饭就工作;她照旧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洗头,扫地,有时还洗衣服;她照旧热情地接待络绎不绝的来客,为他们排忧解难;有时她实在太累,病了,也不过多麻烦医疗小组的同志,照旧自己找点药吃下,或者给自己打上一针;她照旧没有午休时间;当然,她照旧还要坚持学习和写作,只不过现在因为白天来客太多,不得不大量占用深夜的休息时间……

在这二百多天里,海迪接待了多少人,看了多少信,回了多少信,多得不好统计。团地委的同志这样说她:“在家百日,天天接待,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刚回聊城,光工作单位和团省委转给她的信就近五万封。

请看7月16日这一天的日程(这是聊城师院一个主动去帮助海迪接待的同学回忆的):

早晨,海迪很早起床。茬平小学的师生说好这天要来。海迪叫父亲备足开水,买好糖果,准备了礼物。这时,进来四五个通过熟人介绍的来访者。谈话。

八点,茌平小学三位老师带着二十多个学生来了。小学生发言。海迪讲话。

十点半,茌平小学师生走了。一位回家探亲的战士受全连指战员的嘱托来看望海迪。谈话。接着,一位放假回乡的大学生代表全班同学向海迪致意。谈话。世界语协会的一位同志来见海迪。用世界语交谈。

中午没有休息。

下午,天津纺织工学院五十名学生来,分两批与海迪见面。第一批还没见完,上海师院二十多位同学到了。这时海迪累得脸色苍白,歇了五分钟。

谈得很晚。学生们一走,海迪躺倒在床上,动也不能动了。没吃晚饭。

晚上七点多,上海师院学生又来了。谈到十点。

夜深人静,海迪略闭一闭眼,又趴在桌上,摊开了信纸……

一个人出名以后,最敏感的莫过于朋友了。海迪回来不久,艳蕊、高林、任丽、申跃、朝刚……莘县的朋友相约来看她。大家笑啊、闹啊,高兴得不得了。海迪把在北京买的礼物一一分送给大家。大家和海迪一起,七手八脚地打水、洗衣服、做饭,然后海阔天空地聊起来。可惜,建华在济南生孩子,不过海迪给她寄去了一大堆为孩子起的名字。“玲玲以前是我们的朋友,现在是我们的朋友,将来还是我们的朋友。”建华对记者讲的话传到海迪耳中,海迪说:“没有比朋友的信赖更宝贵的了。要是朋友间有墙了,责任就在我,我就努力把它推倒!”

这就是海迪。在北京时她就默默地提醒自己:“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荣誉只是对过去的鉴定书,不是今天的包袱。我不能躺在荣誉上面不做事。我得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来,这才对得起党和人民。”

忘不了这块土地

实在是太忙了。早就想回尚楼看看,一直拖到八月初,才得以成行。当海迪出现在村口时,村里人围了上来,有的还赶紧吩咐人去叫回嫁到外村的女儿。

“玲玲,哎呀,玲玲来了!”

“玲玲上北京,登报纸,出了大名,还来看咱们!”

海迪和乡亲们坐在一起,边干活边拉呱。麦秸杆从她手下经过,编成了又白又软的草帽辫。乡亲们有说有笑,往日的忧愁如今无影无踪。看到乡亲们的笑容,海迪的心里舒服极了。

最使海迪感动的,还是乡亲们对她的那种深情厚谊。到尚楼的第二天,当年由海迪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的玉霞,跟着她母亲,一清早就敲响了门。玉霞妈捧着二十个鸡蛋,见面就说:“啥时候,俺也不会忘记俺玲玲妹妹”玉霞已长成十三岁的姑娘了,站在一旁笑着。嫁到阳谷县的春青,骑车心急火燎地回村,见了海迪的面,没说几句话,突然叫了起来。原来,她听说海迪回了尚楼,心里一高兴,把专门给海迪腌的大鹅蛋忘了带来,她起身就要回去拿,被大家拦住了。过不多久,乡亲们就挤满了屋,有的送来了煨好的知了“猴”,说是给玲玲补补身子;有的送来了土布被单,说冬天盖着乡亲们织的被单不会冷。四五十个小孩争着要推她,沿着金线河,到了苞米地、棉花地,正在地里忙乎的乡亲,又呼啦啦地跑来一大群。八十多岁的任奶奶,过去海迪没少给她扎针看病,现在双目失明,早早地坐在门口,老远听见人声,就喊:“玲玲,你在哪儿?”海迪赶紧到她身旁:“奶奶,我在这里。”“哎哟,玲玲,俺真想你!可惜俺眼睛看不见了。让俺摸摸你的手。”“奶奶,现在日子好过了,你要好好保养,多活几年。”“哎,玲玲,管什么你也要常来看看这儿L.”“我忘不了这儿,奶奶。”

海迪怎么会忘记这块哺育她成长的土地,忘记这样可亲可敬的乡亲们呢?她要报答人民对她的厚爱。

一个闷热的早晨,梁山县四个农民把两个瘫孩和一个哑孩放进挂在自行车边上的柳条筐,风尘仆仆,找到了海迪家。海迪赶紧让小孩坐在凉爽处,又叫大人打水洗脸。两个瘫痪的孩子认生,又哭又闹。他们的父亲气得举手要打,海迪赶紧劝阻。她给孩子吃糖、喝水,哄他们玩。等到孩子安静下来了,她开始观察、诊断、开药方。忙了整整一上午,累得浑身是汗。

也是一个大热天,西安一对夫妇抱着个痴呆孩子来到聊城。天已经晚了。海迪特别累,她真想歇一歇,喘口气。可是,她还是振作精神,把孩子让到身边,给他一些饼干,又倒上水,一边看孩子吃,一边细心察看孩子的病情。接着,她认真地开好处方,又找出自己的药,把回去怎么进一步检查、怎么治疗、怎么服药交代得详详细细。最后,还费了好大劲安慰孩子的父母。这对夫妇临走时说:“海迪妹妹真好!”

一百来天,一个接一个的患者:老人、小孩、妇女……海迪到底为多少人治了病?没有人作过统计。人们只知道她从来没有怨言,也从来不收别人一点回报。这就是海迪。长时期的超负荷运转,她的确太累了。组织上再三要她离开聊城去外地疗养一段时间。实在捱不过,海迪只好同意了。

那一天是9月11日,海迪启程去威海。

喊一声“青春万岁”

在烟台下了火车,换乘长途汽车,透过车窗便能望见瓦蓝瓦蓝的大海了。长这么大,海迪还是第一次见到海呢!她想到了人们常用的两个比喻:知识是海洋,生活是海洋。

在生活的海洋里,她是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船。到了威海该好好疗养了吧?可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一种紧迫感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到威海的第三天,她迎来了二十八岁生日。她在日记本上写道:“时间总是不饶人的。我做了些什么,留下了什么可以回味的东西了呢?越往后走,我越觉得时间的宝贵。我应该珍惜每一分钟。所谓珍惜,也就是应该无私地把自己的每一天都用来为宏伟的事业而忙碌。我应该无愧于这个时代啊!”

海迪给自己订了一个时间表。每天学习、翻译、创作,安排得满满的。在威海的三个月中,她每天清早起来,稍事整理,就捧起书来读。她通读了《邓小平文选》、《党员必读》和其他一些读物,又仔细地重读了新版本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读了好多本传记文学作品。晚饭后,她除看电视“跟我学”和“新闻联播”节目外,就是伏案写作,常常要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上床休息。病房的儿个护士被海迪的忘我精神所感动,她们对海迪这么“拼命”实在不忍心,又没法劝阻,有的干脆不下班,成天和海迪“泡”在一起,和她一起读书,帮她抄写稿子。出于对海迪健康的负责,大夫和护士长常要问:“昨晚你是几点睡的?护士是几点走的?”这可实在让海迪为难了:照实说吧,护士要挨批评。没有办法,只好用“大概”“还可以”“没看表”等“蒙混过关”。

在威海,海迪翻译和修改了一部七万字的英国儿童小说《丽贝卡在新学校的第一学期》,一组南斯拉夫短篇小说,完成了自传体小说的一些初稿,还给八十多位青年朋友回了信。

还有好多计划外项目呢,让我们随手拈来几例:

青岛上清路小学全体学生从自己培育的一千盆花中挑出最好的一盆,由校长带着三个学生专程给海迪送来。海迪用刚收到的四十几元稿费,为孩子们买了一座台钟,和孩子们共勉:与时间赛跑,向未来挺进!

胶东半岛的花卉是美丽的。花籽浪费了很可惜。海迪和护士们一起,响应团中央的号召,采集了不少花籽,寄往甘肃。

到十一月一日,海迪担任茌平小学校外辅导员整整两年。十月二十日,她给学生们写去了一封长信。

……

“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爱它吧,向它突进!”如果说这种突进精神是一把火炬,那么它首先引燃了周围人的心。海迪到威海后,护士小宋、小王学起英语来了。小宋爱好文学,海迪就和她一起讨论怎样把业余爱好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她们还驰骋想象,构思着疗养院的未来:多以唱歌、跳舞、演讲、下棋、故事会、种花养草、旅游等积极疗养,替代治病服药的消极疗养。护士长老孙的心也叫“学习”挠得痒痒的,跟着海迪学起了世界语……

这就是海迪。她到哪里,就把理想和激情的火焰带到哪里。临走前,海迪和疗养院的新朋友们一起联欢。就要分离了,一起留个影吧。大家围在海迪身边。海迪大声提议:“朋友们,让我们举起手来,喊一声‘青春万岁吧!”大家一同举起右手。

“青春万岁!”随着照相机“喀嚓”一响,这声音从此就回荡在威海疗养院每个同志的心头。

Communist(共产党员)

护士小宋、小王去送海迪姐。分手时,她们哭了。是感情太脆弱了,还是心情太激动了?说不清。她们只觉得海迪姐这个人太好了,又太苦了。

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工作和学习,对海迪来说,是多么不易呵!

我们已经对海迪目前的紧张状况作了简略的叙述。可是,实际情况远比我们叙述的严重和复杂。拿来信说吧,海迪常收到这样的信,信里倾吐了自己的苦恼,说如果接不到海迪的回信,就要自杀。海迪读到信,除了赶紧回信外,还常常要拍电报、打长途电话去劝阻。拿来访者说吧,有的青年不经组织允许,也不告诉家长,一个人跑来了。海迪一边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一边和他们的单位、家长联系,有时候还要为他们联系住处,甚至设法借回去的旅费。还有许多好心的同志从各地寄礼物给她,用火车托运到济南,海迪根本没办法去取。有时委托济南的同志取出来,一些水果早已坏了……

她是个高位截瘫的姑娘。她的健康状况只要能够维持下去,就已十分难得。她的右下颏肌肉已开始萎缩,右臂也出现了初期麻木。收到海迪的回信,或者路远迢迢跑到海迪身边的青年朋友,恐怕想不到海迪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热情地作出一切的。她不是坐在轮椅上的,而是用胳膊支撑着躯体,摆出一个美好的姿势,温暖着他人,点缀着世界。

海迪不是不知道这些,但对她来说,只有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才是至高无上的。何况,她已经成了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了。从入党那天起,她就把自己所做的一切与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了。有时,她母亲看她实在太累,心疼地劝她休息,她笑着对母亲说:“你不该劝我,妈妈,我是一个布尔什维克呀。”这就是海迪心中回荡的主旋律。到威海的第一天,她就询问临时组织关系落好了没有?在威海每次给父亲写信,她总要提上一笔,让父亲替她缴纳党费;预备期到期了,她又按时写好了转正报告……

我们见到她的那天上午,党组织讨论通过了她的转正报告。她神情激动地向我们讲述了同志们对她提出的希望。接着,她又绘声绘色地讲起南斯拉夫短篇小说《共产党员》的内容。她认真地翻译了好几遍,准备把它放在她翻译的《南斯拉夫短篇小说选》的卷首,以表示她对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崇敬和追随之情。

这就是海迪。盛名之下的张海迪,正是在这样的高度,为她的人生追求找到了崭新的起点!海迪是忘我无私的。可是,作为她的同志,我们却常常忘记了她应有的休息。哪怕仅仅是少去打扰她也好啊——笔者真心诚意地这么希望着。

(摄影:刘全聚)

猜你喜欢

威海乡亲们孩子
《威海港口》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威海达明新材料科技有限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