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觉”错在哪里

1984-08-20李耐冰

中国青年 1984年4期
关键词:设法探亲错觉

李耐冰

没有去过外国的人,对国外不一定全不了解;去过外国的人,对国外也不见得就真正了解。

死在“天堂”的那个青年,曾在外国留学过,工作过,自认为对国外很了解了。真的跑出去,他后悔了。他承认自己过去的看法是一种“错觉”。

许多出国探亲的人,回来后都深有体会地说:“出去看看还可以,长期居住下去,可不行!”我到国外探亲时,听到和见到的许多事令人心惊胆颤:

一条马路,两家药店。为了竞争,一方勾结社会黑势力,雇用流氓刺客,开枪把竞争的对手打死。

一些资本家为了捞取保险金,不顾祸及左邻右舍,放火烧掉自己已经没有存货的商行。

许多大学生毕了业就面临着失业。有些女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到理发店给人修指甲。有的甚至沦为浴室的“按摩女郎”。

就是那些到国外继承遗产的人,花上一大笔钱设法“买”个居留证,仍得提心吊胆,东躲西藏,唯恐当地警察敲诈勒索。

最近,我还听到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我国一个青年跑到南方邻国,没待几天便走投无路了,后来他又设法回到祖国。他后悔地说:“我原以为出了国境就一切自由了。这是天真的幻想。一出国境,为逃避警方的盘问,我不得不装作哑巴。当我露宿街头时,连脚上的拖鞋都被偷走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确是“金钱万能”,但是“万能”的金钱在私有制社会里同时也是万恶之源。是什么把那个青年勾到“天堂”里去的呢?说穿了,不外乎是那里的摩天大楼、高速公路、家用电器、自用汽车……讲物质文明,目前我们的确还差一些,但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变化说明,高楼大厦也能在我们的国土上耸立,电视机、洗衣机也能在我们的家庭里出现。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一定能把自己的物质生活搞上去。

当然,那个青年还看中了“天堂”里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可是他到“天堂”之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他到临死才领悟到,这里已经是“自私到不肯多给一丝笑容的程度”了。

比较,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法。《来自“天堂”的挽歌》,再一次让人们通过比较,认识这样一个道理:“天堂”里的好东西,我们迟早会得到;我们的好东西,“天堂”里却不会找到。

猜你喜欢

设法探亲错觉
表达
(小品)探亲
错觉极限
浅谈我对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的一些认识
徐向前的三次探亲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
小蜗牛逃跑了
《探亲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