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磅礴的历史交响乐

1984-08-20叶佐英

中国青年 1984年7期
关键词:生产力历史改革

叶佐英

你一定还记得电影《血,总是热的》结尾时,罗厂长那一席慷慨激昂的演说吧: “没有退路并不是坏事。当初打仗那年月,为什么人人拚命?就是因为没有退路,不革命没法子活嘛……有人说中国的经济体制象架庞大的机器,有些齿轮锈住了、咬死了。可只要用我们的血做润滑剂—这话已经说烂了,不时髦了,没人要听了。可无论如何,我们的血总是热的!”

无疑,罗厂长是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才华出众的改革家。尽管在实践中遇到了重重阻力,但我们相信,历史这架天平是公正的,它定能称出改革对于今天的中国所具有的份量。

时势造英雄。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杰出的代表。当历史陷入困境之时,必然会出现解脱困境的志士仁人,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除旧布新的改革运动。

历史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盛衰交替,波澜起伏。而革新家们总是站在历史的浪尖上,“手把大旗旗不湿”。北宋年间,有位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他面对岌岌可危的宋王朝,力排顽固派的进攻,说服年轻的宋神宗,采取一整套革新措施,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王安石虽然最后在改革成果被一一毁灭的悲哀中倒下,然而他立志改革的雄风却永为后世传颂。

凡称得起改革的运动,终将是要胜利的。否则,历史的车轮就要停转,人类社会就无法前进,而这在历史上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在阶级社会中,每一次改革都要付出血的代价,而且随着历史的进程,改革的成果往往又会付之东流。因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成了旧时代改革家形象的惨淡的写照。

历史一旦进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以后,情形就是另一种样子了。这时的社会基本矛盾,就其性质来说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再表现为对抗性的阶级斗争,而是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得到克服的人民内部矛盾。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至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经济关系的残余,社会主义完全可以通过强大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消灭和战胜它们。

如此说来,不断地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调整、改革生产关系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唯一出路。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对于那些长期禁锢、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的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错误观念和模式,进行了开创性的变革。这种旨在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的伟大行动,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四化来说,毋庸置疑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而今,在农村,由于改变了“吃大锅饭”的经营方式,实行以联产承包为主的灵活多样的责任制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涌现出大批专业户、重点户和万元户,农民盖楼房、装电话、买飞机、购轿车,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竟然在中国农村这块贫穷了多少年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

工业战线,也从调整工业内部比例关系人手,逐步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使整个工业体系重现生机。

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党在改革的实践中终于认识到了这样一条真理:搞四个现代化,没有知识,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那只能是乌托邦!

胡耀邦同志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大会的报告中,在谈到重新学习的时候,引用了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话:“化学正在取得异常迅速的成就,而希望赶上它的化学家们则处于不断脱毛的状态。不适于飞翔的旧羽毛从翅膀上脱落下来,而代之以新生的羽毛,这样飞起来就更有力更轻快。”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比做鸟的脱毛不是也很恰当吗?

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交响乐,改革者就是演奏家。年轻人,快投入这庞大的行列中,共同奏响时代的伟大乐章!

思考题:1。为什么说,凡称得起改革的运动,终会取得胜利?

2。试分析我国当前各条战线改革的必要性。

猜你喜欢

生产力历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新历史
改革创新(二)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