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林格和《麦田里的守望者》

1984-08-20刘长缨

中国青年 1984年11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维特守望者

刘长缨

爱好文学的青年朋友也许都知道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吧?也知道曾席卷全德的“维特热”吧?《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后,“维特服”、“维特手枪”、“维特式热情”、“维特式自杀”……一切与少年维特沾边的东西应有尽有地被青少年们模仿着,这在文学史上确属罕见。而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之匹敌的,恐怕要推美国当代作家杰·大·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了。一九五一年,这部小说出版后,一股模仿小说主人公的“霍尔顿热”便开始风靡美国大中学校。许多青少年身着“霍尔顿式服”,象霍尔顿一样反戴着红色猎人帽,讲着“霍尔顿式语言”,模仿霍尔顿的举止行为。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认为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这个赫赫有名的霍尔顿并不是什么英雄,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十六岁的中学生。他对为了培养“出人头地的人材”的学校生活和周围一切虚伪、令人作呕的人和事深恶痛绝。小说中霍尔顿自己讲述了他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城中徘徊了一天两夜的经历和感受。他遇到了各式各样“假模假式”、心地肮脏的人,他觉得人世间充满了虚伪和欺骗,就连他最信任的老师也使他感到了失望的痛苦。霍尔顿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社会严峻的现实。霍尔顿尽管有着一颗并未完全泯灭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他向修女慷慨捐钱;为天真可爱的妹妹高价买了她喜爱的唱片;发现写在公共场所墙壁上的下流字眼就愤怒地擦去。但在强大的现实面前,他总是显得无能为力,有时沉醉在天真幼稚的幻想之中,有时沮丧、寂寞,以咒骂和自暴自弃对待生活。他唯一的理想,是当一个不让孩子们从悬崖上掉下去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每天都要把那些不知方向地狂奔的孩子在悬崖边上拉住。在霍尔顿看来,周围的世界,就象一个充满虚伪的悬崖,人们都生活在这样的悬崖边的麦田里,不断地被它吞噬着,特别是那些象他一样的青少年们。他幻想自己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把那些悬崖边上的孩子们拉住。但他自己呢?其实也不过是在悬崖上奔跑的孩子,在垮掉的边缘痛苦地挣扎着。他渴望单纯美好的世界,但面对现实,他的渴望是那么幼稚、虚幻。他和他的伙伴们生活无所寄托;没有事业,没有爱情,没有温暖;他们悲观失望,无处逃遁,玩世不恭;他们痛恨现实,而无力抵抗它,于是自己也在生活中沉沦。霍尔顿的悲剧,反映了美国一代青少年精神的空虚和走头无路的处境。更引人深思的是,在霍尔顿生存的世界里,真正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哪里呢?谁可以把他们从走向毁灭的悬崖边上拉回来呢?这一点,无论是霍尔顿还是创造了霍尔顿的塞林格,都是无法回答的。因此,作者以其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的这个美国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就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少年霍尔顿的眼和口,为我们描绘的,是一个不见光明与温暖,只有虚伪与欺诈的社会图景。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艺术风格也是新颖独特的。作者让主人公霍尔顿以一个中学生的口吻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虽然他词汇贫乏,粗话连篇,但读起来显得非常自然、传神、风趣,使人发笑,却又令人心碎。霍尔顿好象是在同我们聊天,把我们当做唯一的知己,倾诉着他的不幸与苦闷。《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在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至今不衰,它已成为美国的“现代经典”之一。

我们做为中国的青少年,在祖国的关怀中,都在追求着一种崇高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我们在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应该同时看到它所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从而可以从中看到另一个世界中青年们心灵的扭曲、精神的畸形,这与我们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青年一代昂扬的精神风貌,可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我们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而骄傲,也会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事业而自豪。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梗概)

十六岁的霍尔顿·考菲尔德因考试四门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这已是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了。霍尔顿对此并不觉得什么,他觉得到处都是伪君子,人们都疯狂地爱着自己,周围净是令人作呕的东西。被开除的那天晚上,他还为同宿舍的斯特拉德莱塔代写了一篇英文作文。斯特拉德莱塔却约女朋友玩去了,而他连那女朋友叫什么名字都不清楚。霍尔顿对他的行为极为反感,在他回来后,霍尔顿撕碎了那篇作文,并同他狠狠打了一架。深夜,他将红色猎人帽反戴在头上,提着自己的箱子走到了楼梯口上,然后使足全身力气喊道:“好好睡吧,你们这些窝囊废!”霍尔顿告别了令他窒闷的学校。

霍尔顿回到了纽约。但他不想马上回家,因为他被学校开除的通知两三天后才可以到家。于是他住进了一家旅馆。没想到,这家旅馆里住的全是些心理变态和痴呆的怪人。他看到旅馆那一边房间里的一个头发花白、看来很有身份的老头,正穿起全套女人服装,在镜子前面走来走去……旅馆里的怪人怪事,叫霍尔顿感到不解和恶心。

霍尔顿无聊地到夜总会里瞎混,跟别人说着“见到你真高兴”之类让他笑破肚皮的假话,看到那些虚伪、势利的人,心里却恨得要死,不断地咒骂着他们。回到旅馆的时候,他心中烦乱,胡里胡涂地让一个妓女到了他的房间里,霍尔顿很不舒服,给了她五块钱,就让她走了。霍尔顿感到沮丧极了,他只好大声地同他已死去的弟弟艾里讲话。天亮了,他还没睡着,这时那个妓女又和一个开电梯的家伙来到霍尔顿房间,他们辱打了霍尔顿,并从他钱夹中又抢去了五块钱。霍尔顿难过得真想跳下楼去,但他不希望自己浑身是血的时候有一嘟噜傻瓜蛋伸长脖子看着他。离开学校的第一个夜晚就这样过去了。

霍尔顿离开了旅馆。他向两个修女捐了十块钱,并且感到了愉快。他又到百老汇去闲逛,为他可爱的妹妹菲苾高价买了一张她喜欢的唱片,他想起了许多小时候愉快的事。但是他又不断地遇到许多叫他作呕的事和假模假式的人,他发觉没有什么事可以不叫他心烦,他痛恨一切,他感到寂寞、烦闷,结果在酒巴间喝了个大醉,把给妹妹的唱片也掉在地下“碎成了五十片”。夜晚又来临了,他一个人坐在中央公园里胡思乱想着。他想到了自己的死,想象着他死后令人讨厌的葬礼,又想到如果自己死了妹妹一定会很难受……于是他偷偷地溜回家,见到了妹妹菲苾,他向妹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妹妹问他有没有他喜欢的东西?霍尔顿说有,可是他又想不起他喜欢什么,最后他说他只喜欢艾里——死去的弟弟,他死了,但他要比“那些活人好一千倍”。他告诉妹妹,他将来要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因为怕被父母发现,他不得不又悄悄离开家,到了他所尊敬的一位老师家里。但是这位教给他生活哲理的老师也让他异常失望,于是他又来到了大街上。这时天已蒙蒙亮了,霍尔顿心中有一种自己就要失踪了的感觉,于是他呼唤着弟弟的名字:“艾里,别让我失踪。”他想远走高飞,到西部去,找个活干,装成又聋又哑的人,这样下半辈子就不用再同人谈话了,谁都不来打扰他。要想同他说话,就写在纸上,这样马上就可以使人厌烦地不再说了。到西部去,霍尔顿异常兴奋。但是他也发觉:“你永远也找不到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并不存在。”下大雨了,霍尔顿在雨中感到了快乐。他没有到西部去,而是在一场大病中倒下了……

(改写:亦平插图:李薛伟)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维特守望者
诗意街头
大桥上的守望者
守望者
汉白路的守望者
长安铃木维特拉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改变!拉力赛版维特拉
经济、环保、低碳 维特根WR 250型冷再生及土壤稳定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