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迪厄《穆天子传译注与考证》
1984-07-15李清安
李清安
《穆天子传》竹简传世一千多年,校刊者不断,但不外是“疏证地理,训释故事,论考典礼”,对于其文学、历史、社会学等诸方面的价值,中外学者并没有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研究。七十年代,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研究所的一位研究生,发现了这个需要填补的空白,遂以此为题,采取现代的研究方法,撰写了一篇博士论文,书名就叫《穆天子传·译注与考证》,将一篇仅仅六千余字的《穆传》繁衍成一部十六开本三百多页的皇皇巨著。巴黎高等汉学研究所又于一九七八年将其正式出版。这位法国学者,就是现在巴黎科学中心任职的汉学家雷米·马迪厄先生。
马迪厄认为:“《穆天子传》是一部具有多重价值的重要文献。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部文献的研究,在社会学(包括宗教礼仪)、神话学和文学等许多方面取得不少的收获。”可是,马迪厄又指出:“在西方,很少有人对《穆传》进行过研究。就是在中国本土,二十世纪之前,此类研究也不多见。中国人对神话学的研究一向寥寥:儒家学派蔑视神话;道家学派利用神话,但又不给以应有的重视;法家学派将神话改头换面编成一系列劝戒性的小故事,结果弄得面目全非;诗人骚客出于美学上的目的,又将神话‘任意组合。总之,历代文人从来没有把神话作为文学创作的源泉给它以应有的地位。在这方面,《穆传》也不例外。……”
马迪厄的论著共分三个部分,即:译注、分析与结论。
《穆传》版本很多,彼此又多有出入,且原文中又存在着大量的缺漏与罕见字,为此,马迪厄在译文上下了极大功夫。注释的篇幅达正文的数倍之多。而且整个译文用的是一种民间故事那样的通顺简洁的语言风格。应当说,译者为法国朋友提供了一部可靠易读的《穆天子传》。
在将《穆传》移译成法文之后,作者开始对《穆传》进行了考察。这也是这一专著的主体部分。马迪厄从“文学意义”、“社会学”与“神话学”三个角度逐项探讨了《穆传》所蕴含的几乎所有问题。诸如《穆传》的成书年代、作者与传抄者的情况,它的文体、文学价值、故事的时序、素材的来源、时代与社会的背景;穆王四方巡游的本事、周朝的内政外交、有关礼仪、穆王与其他周朝诸王的活动情况、有关的古地理知识以及穆王西征的历史意义;《穆传》内在的神话体系、所含神话母题和人物的沿革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马迪厄都分门别类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考证。
神话学,作为一门科学,近年来在国外有着长足的进展,不同国度、不同学派的专家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取得了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虽然亦甚可观,但迄今为止,并未与外界发生足够的交流。在这方面,马迪厄先生显然是跨出了一大步。例如,在该书的结论部分,作者采用国外已经相当普遍的“主题学”比较方法,从《穆传》中提取了四十八项神话母题,并且比较了它们在不下十数种较有影响的典籍中出现的频率和变种,进而考释了这些母题在后世文学艺术作品(包括米芾的《画史》)中以至朝鲜等外国有关作品中的流变,同时,列出图表,一目了然地揭示了《穆传》神话体系的丰富性和影响的深远性,用具体例证雄辩地说明了《穆传》的巨大学术价值。
马迪厄不仅谙熟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古代神话,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也并不陌生。当文章归结到神话的本质时,马迪厄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引用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那句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的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这部书是作为法国高等汉学研究所纪念文集中之一种,由法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丛书自一九七五年起,到一九七八年的短短四年间,已经出了九种。其内容,从中国白话小说到古代宗教,从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到太极拳,说得上是五花八门,但都是围绕着中国文明特有领域的研究专著,而且每一部都是与“穆传研究”不相上下的宏篇巨著。周穆王,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古代贤君,在两千多年前走入了虚无缥缈、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现在,他又回到现实中来,“继续”他的“西巡”。愿他仍然作为中华礼义之邦的使者为我们结交更多的挚友。
LeMuTianziZhuan:Tra-ductionannoteeetEtudecritique,CollegedeFrance,InstititdesHau-tes(RemiMathieu:Etudeschino-ises,Paris,1978,320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