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建筑古籍注释
1984-07-15乔匀
乔 匀
一九二五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时候,他的父亲梁启超将国内刚刚刊行的《营造法式》寄赠给他们夫妇,并在信中称许“其书义例至精,图样之完美在古籍中更为独特,在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已”。可是,梁氏接到书“在一阵惊喜之后”,发现这部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营造法式注释·序》)。从此,他便决心注释这部建筑古籍。
一九三一年梁氏参加中国营造学社以后,开始研究《营造法式》。为了读懂这部书,他先从研究清工部《工程做法》着手,然后再上溯到宋的《营造法式》。整个三十年代,他和助手们调查了中国十五个省,二百二十个县的两千多个古建筑群和单体建筑,测量、绘图、拍照,作为注释《营造法式》的依据。一九四○年前后,他们在完成了版本、文字校勘以后,开始注释工作。此后时辍时续,到一九六三年才终于完成了注释上卷的初稿。一九七二年梁思成病逝,到一九七八年才由他的助手们整理成书。这就是奉献给读者的这部八开本三百四十页的巨著。至于下卷,现在正整理编写中,预计可在一九八六年出版。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修订,崇宁二年(公元一一○三年)刊行的一部建筑设计、营造技术专著。书中总结了汉、唐以来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和营造方面的经验,是中国古代一部最完善的建筑古籍。
作者李诚(?——公元一一一○年),字明仲,历仕北宋哲宗、徽宗两朝,前后在匠作(工部)任职十三年(由将作监主簿、丞而将作少监、将作监),曾主持过许多重大建筑工程,于“坚窳之制,堂构之方,与绳墨之运,皆已了然于心”(墓志铭)。绍圣四年(公元一○九七年)奉旨重修《营造法式》。他“考阅旧章,稽参众智”(《营造法式·进书序》),“并勒人匠逐一讲说”(《营造法式·札子》),历四年而成书。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官式建筑,至唐代已臻于成熟,到了北宋,更进一步出现了标准化、模数化的趋向。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了《营造法式》这部书的问世。它一方面用明确的标准、规范、定额、指标在建筑上体现封建皇朝等级制度,另一方面用严格的功限、料例来取得营造的经济效果。《营造法式》的出现,对元、明、清各代的建筑有着重大的影响。
梁思成注释《营造法式》,注意到了注释建筑古籍的特点,他除了考证版本,校勘文句,训诂词语,注疏文意外,最大的功力是用现代科学投影几何画法绘制工程图画,用大量现存古建筑的实物(测绘图和照片)来作注释。这就使我们今天读起这部一千年前的古籍来,能够比较容易地领悟它的文意,并对照实物的测绘图和照片,了解当时的作法和形象。全书一百十八幅测绘图,二百四十八张实物照片,是本注释的精华所在。
梁氏的《营造法式注释》主要放在建筑设计方面,而对于营造的功限、料例等经济方面,则没有注释。作者在序里已申明,“虽然我们意识到《法式》的文字部分,特别是功限和料例部分,是研究北宋末年社会经济情况的可贵资料,但我们并不准备研究北宋经济史。我们的重点在说明宋代建筑的工程、结构和艺术造型的诸作制度上”。但是作为注释全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宋徽宗重修《法式》是鉴于“《元佑法式》只是料状,别无变造用料制度,其间工料太宽,关防无术”。全书三十四卷中,功限、料例占十三卷,这就说明当时对建筑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视的。这有待于今后的工作了。
建筑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应该是继承本国家、本民族的传统而出新意;它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具有民族风格,无本之木开不出繁茂的花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使建筑在材料、结构方面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的差别越来越小了;但是用同样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国家的建筑师仍然会创作出各自国家和民族的建筑风格。我们不拒绝学习外国优秀的东西,但是这种学习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方面是有较大差别的,前者大体上可以拿来就用,而后者则必须含英咀华,在本国的传统上创作。由此可见,对古建筑的研究,对建筑古籍的研究,是建筑设计方面一个很为重要的课题。《营造法式注释》就是这方面工作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成果。
(《营造法式注释》卷上,梁思成著,建筑工业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九月第一版,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