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应该怎样发展自己

1983-08-21邹石溪

中国青年 1983年2期
关键词:中学生学生

邹石溪

有一天,一位同学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代我国的中学生应该是怎么样的人?这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当时我很想同他交换点看法,但因时间匆忙,未能如愿。这几天我仍在思考着。

中学生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花朵。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在这段时期里,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可塑性也较大,正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才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去年,我校在百年校庆之际,许多校友来信深情地回忆了他们的中学时代对自己一生的影响。一位革命多年的老干部说:“中学阶段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谈道:“回想起来,我所以选择研究数学为我的终生职业,是与我在中学阶段的经历分不开的。”有位校友还具体叙述了自己立志的经过:他从小对昆虫就有兴趣,一次在自己的课桌里养芋青虫,观察化蛹化蛾现象,任课老师发现后甚表赞扬,从此他决心学习昆虫学。现在,这位校友在昆虫研究方面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那么,作为当代我国的中学生,应该怎样要求自己呢?

有理想、有抱负—这是灵魂

原北京市十五中学生刘玲才十五岁,她的心灵为什么这么美?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追求自己生命的长短,而追求自己灵魂的纯洁。”灵魂的核心就是理想、志向和情操。革命前辈李大钊同志语重心长地说:“青年啊!你们临开始活动之前,应该定定方向。譬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那目的地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远无到达的日日子。万一能够到达,也是偶然的机会。靠着偶然的机会所得的成功,究竟没有很大的价值。”这话说得好!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明确而崇高,他的才力发展就充分。古今中外一些有成就的伟人,大都在中学阶段就立下了献身人民的大志。革命导师列宁在中学时就决心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德国伟大的女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中学时代就被称之为“世界的改造者”。学校老师回忆当年的蔡特金时说:“她拥护社会主义理想时,热情、机智而明确。”毛泽东同志最尊敬的杨昌济先生,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他教诲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杨先生的进步思想,不仅影响了毛泽东,还有蔡和森、陈昌、罗学瓒、张昆等一大群有为青年。而杨先生以教育为己任的志向在十三四岁时就确立了。那时他看到上层统治者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情景,决心有志于教育,达到端正人心,纠正时弊之目的。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支柱。一个人在中学阶段就有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这对自身的成长极为有益。我校的翟国方同学,入学时学习基础较差,但当他意识到人应该有更高的奋斗目标时,学习成绩一跃为全班第一,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健康发展,成为同学公认、受到全省表彰的优秀学生干部。又如原高三(6)班,入学时不少同学没有解决好“立志”问题。有的认为“学习为自己,升学为赚钱”;有的认为“一半为自己,一半为别人”,只要“利己不损人”就行了;有的认为不需要立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让命运决定今后的道路。针对这些思想,我们组织大家进行革命人生观讨论,很多同学明确了只有为着一个伟大的理想而活着的人,才会变成一个崇高的人,把不正确的目标改变成正确的目标,把为个人的小目标升华为共产主义的大目标。结果,这个班不仅学习猛进,“学雷锋,争三好”也蔚然成风。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一历史任务,这就更要求我们将自己的成长同共产主义的大目标紧紧联结在一起。我们应记住陈毅同志的名言:“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

爱科学、长知识、善思考—这是基础

基础宽厚、扎实,才能使建造的高楼牢固、壮观。中学生只有打好文化知识基础,在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第一,打好思想基础—建立革命的人生观。这就需要初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集体主义观点。特别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武器,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上海向明中学学哲学小组联系实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思想活跃,效果很好。我校发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运用算账、对比等方式,以具体事实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党的正确伟大,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我们从实践中感到,中学生是能够逐步打好马列主义思想基础的。

第二,要打好文化知识的基础。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重理轻文”的倾向,这是不好的。我们所说的文化知识基础,应该是文理各科的基础。文理各科是互为支持,相互为用的,切不可偏废。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就吃过这个亏。法拉第对光的电磁说曾经提出了理论,但由于不善于表达,又缺乏数学说明,没能引起多少人注意,一直到麦克斯韦用通俗明畅的语言和数学方法对这一理论说明之后,才为世界所公认。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同志曾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反之,“重文轻理”也是不行的。

中学生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正是培养兴趣和发展能力的最佳时期。麦克斯韦十四岁就发表数学论文,爱因斯坦十六岁就考虑光速问题,都是在中学时代就冒出了思想火花。聪明才智的发展,决不能靠死记硬背,只有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意识和学习的“后劲”。邹颖在中学时就勤思考,爱提问。有一次他向老师提出这样一个哲学问题:在人类出现以后,物质与意识构成一对矛盾,那么,在人类出现以前,世界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这问题老师一时也难以回答。平时,他非常喜爱科学,对书法等艺术也很有兴趣,除了学好各门功课,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当他提前半年毕业报考大学时,成绩优秀,只有十五岁就被录取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里,他又自学了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去年又被录取为中山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生。

热爱劳动,热爱人民一—做人之根本

前些日子,我从份材料上看到,有所重点中学每月安排学生参加一次农场劳动,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一位已进入大学的该校毕业生,却公然写信指责说:“全区的重点中学,为什么还要参加劳动?”“该死的体力劳动,你为什么要在学校诞生?”“即使美化校园,雇工人也可以嘛!”还要求校方废除学生的体力劳动。这位学生厌恶、仇视体力劳动到如此程度,令人吃惊!我相信这在同学中为数不多,但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在一些同学中确实存在,尤其是重点中学里,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胡耀邦同志在1959年向少先队员们说:“全世界共产主义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我们的毛主席都主张一个人从小就参加一些轻微的短时间的劳动,以便自幼养成劳动习惯,促进身心发育。”中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既有利于养成劳动习惯,又能获得掌握各种生产工具的技能,这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还要给以创造条件,多接触劳动群众,养成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应有品格。

培养对生活的美感—陶冶情操

美,生活中不可少。爱美,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正当的美的享受,有利于培养人的高尚情操。一些学生由于缺乏起码的美的知识,以致爱美反倒丑。就说穿衣打扮吧,有的一味追求鲜艳花哨以为美,也有的以“洋”以“怪”为美,这都是缺乏正当美感的表现。一位服装设计师说:“服装,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气质、道德和文化素养,即一个人的人格。由于服装有不同的样式、线条、结构,就形成不同的风格,而风格与人格的和谐统一,就是科学的美,高级的美。”是的,一个人的穿衣打扮,需要与自己的身份、年龄、形体、肤色和气质相称,才能使内在美与外在美达到和谐和统一。这方面,我们的周恩来总理是个较完美的的典型。他不论是穿新衣、旧衣,还是布衣、毛料衣,总是那么整洁、庄重、精神、大方,体现了他朴实而伟大的人格。学生也有学生的风格。学生的服装应体现勤奋和朴素,违反了这个特点,即使穿上很时髦的服装,也会使人失去美感。

美,是多样的。青年人的青春美、活力美,运动员的矫健的体恣美,教师的庄重、理智美,学生的勤奋、朴素美……生活中能唤起美感的东西还很多,因此,我们只有懂得美的艺术,才能创造美的生活。

总之,中学生的成长是多面的,具体的。一个学生如能按以上几方面来要求自己,那么,将会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

猜你喜欢

中学生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快把我哥带走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