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课外
1983-08-21黄世衡
黄世衡
最近,我们学校组织了各年级的智力赛竞。我发现,那些整天身不离教室,手不离教科书的同学,成绩并不理想,相反,那些兴趣广泛,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却成了优胜者。请告诉我,这里有什么奥秘吗?
天津郑松
郑松同学:
南京市有个中学生,作文很好。他的文章多次被选入中学生作文选。有人请他谈谈经验体会,他在举述了自己学习作文的经历后说道: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有“功夫在诗外”的说法,其实,写作文也是“功夫在课外”啊。这个同学讲得很有道理,写作文是这样,其他学习也是这样。
“功夫”为什么在“课外”呢?
首先,课外知识和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相比,有更大的广阔性。就课内知识而言,一学期不过几本教科书,即使都能学懂学透,知识的“面”也很窄,“量”也有限;而课外,各门各类的知识浩如烟海,单是与课内所学各科有直接关联的知识、书籍就有很多很多。我们如果只抱着几本教科书啃,不在课外涉猎群书,就好比一只蜜蜂只在蜂房周围采花蜜,范围窄,蜜源是有限的,应该飞到远一点的地方,广收博采,这样就会酿出最好的蜜。有人可能认为,中学时代学的都是基础知识,把课内知识学好就不容易了。其实,正因为中学是打基础的时期,所以更需要在课外知识上多用功,没有课外知识的辅助,课内的东西就难以学得深透,基础就难以扎得牢实。以物理为例,力学、声学、电学、光学……课内都学过了,也做了些实验,好象学得颇为扎实了;但你如果在课外阅读一些有关的科普读物,你就会懂得更多,不仅印证了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会有新的收获,这样基础知识不是更扎实了吗?打基础需要加“夯”,课内的“夯”,加上课外的“夯”,双管齐下,你的基础知识就牢固了。
其次,课外学习比课内学习能更多地结合实际。拿理科学习来说,教科书上更多的是讲公式、定理、原理等,但在有关的科普书籍里,有许多有趣的,密切结合实际的问题。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实际操作,例如自己组装收音机,电视机,制作模型飞机等,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灵活地掌握知识。讲“功夫在诗外”的陆游,还讲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功夫在课外”,决不仅仅指课外阅读,还包括课外时时处处的观察和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同时把书本知识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处处留心皆学问”,经过自己观察、思考得来的知识,能经久不忘。鲁迅先生曾要求青年们多接触实际,“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就是说,在课外结合实际进行学习,才能学到活的知识,避免学习上的死记硬背。
再者,课外学习比课内学习有更多的自学成分,因而主动性,自觉性更强。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技能技巧的训练,多半不在于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而在于获得答案的整个钻研过程中。在这点上,课外的钻研由于是独立的自我进行的,有更多更好的锻炼机会,久经磨砺,“功夫”就出来了。一般来说,课外学习都能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在自觉、主动的钻研过程中,即使苦一点,也会觉得乐在其中。当成果显现出来之后,便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
郑松同学,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凡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他们都是看重并抓紧课外阅读和钻研的;许多自学者,也都是业余学习和钻研把他们送上成材之路的。所以,希望你和你的同学,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努力在课外学习上下功夫,使自己在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更快的提高。同时,也希望老师们尽可能少留点作业,使同学们有课外钻研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