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吧!中国的黄钟大吕
1983-08-21孔维民
孔维民
在我精心制作的音乐卡片Z-14页上有这样一段值得自豪的记录:“应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邀请,中国的四位音乐家韩中杰、刘德海、姜建华、黄河前往美国参加马萨诸塞州的一个音乐节。他们用中国乐器演奏的民族音乐《春江花月夜》《江河水》等引起了巨大反响,被誉为迷人的东方艺术的经典代表。当地一家华人报纸由此发表评论说,中国的黄钟大吕*震响了美国,震响了全世界。”
我凝视手中的卡片,思绪翩然而起……
近年来,随着闭锁政策的打破,我国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被介绍到国外,众多出访的音乐团体载誉而归,不少中国音乐家获得了国际性的大奖,胡晓平、叶英、谭盾、吕思清、傅海静、梁明……一个个音乐之星在国际乐坛上相继升起。啊!祖国的黄钟大吕并没有因年代久远、屡遭劫难而被毁弃,反而以其更加激扬昂奋的乐声不断在世界的回音壁上发出轰响。
爱国,就要了解和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爱国,就要了解和热爱祖国文化宝库中灿烂辉煌的民族音乐。
这是一份多么丰厚珍贵的遗产啊!
我国的民族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当中,就有竽、鼓、磐等乐器的记载。甚至在七千年前的古墓中,就发现了骨制的三孔笛。近年出土的楚国曾侯乙编钟,以其规模之宏大,造型之精美,音律之准确,音色之优美,震动了全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产生于春秋时期,它本来带有曲谱,能够形之歌咏,可惜后来曲调大都失传。早在二千八百年前的西周后期,我国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本系统完整的音乐美学文献——《乐记》。与西方文化史比照,这些音乐的发现和记载比希腊早大约数百年。中国历代对音乐都十分重视。当西方还在把音乐视为宗教的“仆人”时,中国的统治者已经把音乐看作与政治、经济并重的东西。先秦时把“乐”列为“六艺”之一。春秋时的教育家孔子将礼、乐并称,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著名的《礼记·乐记》上写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把音乐视为宇宙万物的谐和规律的体现,从哲学高度揭示了音乐的本质。从狩猎、祭祀、宾宴到劳动、婚丧、娱乐,音乐几近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生活的经纬干线。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它的音乐源流也是国内各民族音乐的融合体。《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代表了十五种地方曲调。昔日在丝绸之路上广为传播的龟兹音乐,就发源于中国西部的新疆一带。今天民族乐器的主要吹管乐竹笛,也来源于“何须怨杨柳”的羌笛。汉代边疆的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少数民族,很早就为发展中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古往今来,当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密不可分地融汇在一起的时候,一个统一、兴盛的中华民族便形成了。
我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但我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中外的音乐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国音乐,作为世界文化的一支,它正是在同各国音乐的互相影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今天,交响音乐、古典歌剧以及国外各种现代音乐都已成为我国人民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也不是一个民族虚无主义者的话,可以从中外音乐史上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源远流长的中国音乐在世界各国的音乐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详篇》上记载,“18世纪末进入欧洲的中国笙,启发了西方创造出三种簧片乐器:口琴、手风琴和(簧)风琴。”中国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尺八”,初唐以来就在东南亚一带国家流传,至今仍是日本和美国音乐舞台上的一种独奏乐器。中国唐代的音乐,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亚洲各国音乐都与唐乐有亲缘关系。著名日本音乐教授小泉文夫曾对中国音乐界说,日本流行的雅乐就直接起源于唐乐。澳大利亚音乐中心主席默克多来中国访问后说,他们接触过许多亚洲音乐,这次来中国听了音乐会,才感到总算找到了它们的源头。伟大的匈牙利作曲家、音乐学家巴托克曾撰文分析中匈两国音乐的师承关系,说明了“古老的匈牙利五声音阶是中国等中亚民族五声音阶中心的一个分支。”著名的美国作曲家、指挥家阿甫夏洛穆夫也曾直接采用中国音乐素材,写下了不少有名的交响曲和轻歌剧……一位中世纪的哲人说得好,一个民族,哪怕只对人类思想文化的进展作出过一点贡献,这个民族就配享受最高的敬意。
啊!中国,我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啊,你在世界音乐史册上留下了多少光辉的篇章,我由衷地为你感到骄傲!我热爱音乐,更热爱我们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这不仅因为它首先把我引入了艺术的大千世界,而且它使我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祖国。我的父亲喜欢民乐笙,它那烂漫的和声代替了我儿时的催眠曲。我的母亲当过小学音乐教师,她曾用我们民族的歌声进行抗日宣传,唤起民众。从她用老年抖动的音调唱出的《游击队之歌》中,我理解了我们民族不可摧毁的原因。“文革”前,亲戚朋友常聚在我家举行家庭音乐会。每到那时,笙箫对答,民歌赋咏,一种家庭、民族之爱在我的血管里奔涌。我的四表姐李谷一演唱的湖南花鼓戏和民歌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一九七四年她调中央乐团担任独唱后,家人们还常去信勉励她走民族化的演唱道路。可以说,李谷一完全是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我自己也培养了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一九八O年我上大学时港台之歌盛行,我却登台演唱了岳飞的《满江红》。一曲唱毕,整个晚会完全改变了气氛。对着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我深深地感到,真正的民族之音可以沟通当代中国每一个青年的心。
历史的回顾促使我思考,为什么祖国的民族之声有一种经久不衰的魅力呢?深入欣赏中国的音乐、诗歌及绘画,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中西方的美学思想有个很大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西方人较看重形美,中国人更注重内品和形美的统 一。好比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的外形的确很美。中国人则更喜欢兰花、竹子,这不仅因为它们外表秀美,更重要的是它们有内品,它们是高尚品德的象征,是高洁精神的体现。中国的音乐也很重视内品,那就是它用精巧的艺术形式所表达的中国人的感情。有友谊之情,一首《高山流水》古琴曲,触动了天下多少知音;有相思之情,一曲悲凉的《江河水》,牵扯了无数天涯断肠人;有爱恋之情,一支哀婉的《梁祝》,歌不尽古今多少矢志不渝的有情人……我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就是喜欢它能细致入微地表达中国人蕴籍深邃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是中国人民庄重、含蓄、深沉、坚韧、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的折射之光。
国运昌,乐运昌;乐运昌,国运昌。祖国几千年的兴衰史不是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个真理吗?
激扬吧,祖国的黄钟大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人类文明的昌盛。
*黄钟大吕:中国古代音律名称;黄钟为十二律中第一律,大吕为十二律中第二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