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改革者的艰辛和坎坷
1983-08-21高峻
高峻
四月的烟台市,春意融融。“全国青年小发明竞赛”授奖大会上,大会主持人宣布获奖者名单:“沈阳市东陵区农机修造厂技术员秦政,荣获全国青年小发明一等奖!”乐曲声里,一位剑眉俊眼、衣冠楚楚的小伙子,在领奖台上庄重地接过海鸥奖杯,高举过头,泪花在眸子里滚滚闪动。
然而,有谁知道秦政此刻的“窘境”:他的这身穿戴完全是参加授奖大会前借来的!笔挺的服装,是从文化馆借来的一套假毛料演出服;崭新的皮鞋,是从一位准备结婚的好友脚上脱下的;就连身上带的一百五十元盘缠,也是亲戚、朋友、同志们帮着凑的。这些年,秦政自学、搞自行车研制,已折腾得一贫如洗了。通向领奖台的道路是多么艰难、坎坷……
1
当他十六岁踏入生活的大门时,十年动乱开始了,工厂停产,模具工没活干,徬徨中只有在书本里寻求慰藉。
一天,秦政在图书馆借到一本国外科技杂志。他一页页贪婪地看着。突然,一幅幅彩色照片,把他的眼神定住了。多漂亮的自行车!色泽明快,造型别致,结构合理……他心头豁然一亮: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的自行车也能以多变的品种、美丽的色泽、新颖的样式,出现在生活中呢?
理想的确立,往往决定于漫漫人生的瞬间。就这样,秦政与自行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2
他开始有目的地向前跋涉了。
七○年开始,他翻阅了大量的自行车资料,认真钻研了自行车受力理论、加工工艺及设计计算等方面的知识。作为摸索的第一步,他化了60多天,终于设计并制作了第一个中轴三级变速器。接着,开始酝酿整台自行车的研制。他被当作“白专典型”批斗,进“专政队”受刑,吓得姐姐死、父亲病,家里受连累,这些都没有使他动摇过。
每天上下班汇入自行车流,他的神经就处在紧张兴奋之中,他观察着,寻找着,有时“走神”了,停下来一站就是个把时辰。那天,他患病去医院。在存车处,他发现一辆进口自行车,色泽、造型与众不同。他俯下身,摸摸这儿,瞅瞅那儿。偶然一回头,他瞧见看车的大娘正怀疑地打量他,秦政尴尬地站起来,一阵猛烈的头晕,强作笑脸向大娘点点头,踉跄着向医院大门走去。
一九七六年冬夜,真冷啊。秦政住的二层阁楼上,玻璃窗结了一层厚厚的冰霜。家里煤早烧光了。万籁俱寂。正在研制“中轴五级变速车”的秦政,隐约听到孩子的啜泣声。多懂事的孩子呀,睡在草垫子上,冻得全身瑟瑟发抖。他抱起儿子,哟,好烫!儿子用滚烫的小手搂着爸爸,奶声奶气地说:“我冷,爸爸,吃点大米饭就好了。”儿子是又冷又饿呀。可家里除了四壁的自行车图纸和书刊,连他和孩子睡的木床,前几天为了凑集材料费也卖了。他啃冷馍,嚼咸菜,有时一天就靠一只烤白薯充饥。妻子插队在农村,孩子跟他真受了苦啦。为了将新车尽快搞成,这两天他都是抱着孩子去父母那里混吃喝,家中连火都不生,哪来的米饭呢?他哄着孩子,找几张废报纸,点燃了。这烧起的火光,给冰冷的小屋带来了片刻温暖,父子俩紧紧依偎着,盯着那忽闪忽闪的火苗……
粉碎“四人帮”后第一个欢乐的春节,秦政将“中轴五级变速车”试制成了。他骑着这辆新样车,出现在沈阳的街头,引来了人们羡慕的目光和称赞,他的心里如浇了蜜。
3
欢乐是短暂的。
秦政的妻子,一九七八年由农村抽调回城后,终因忍受不了生活艰苦,和他彻底分了手。他独自站在空荡荡的屋里,象木雕泥塑一样……
但也正是在这种境遇中,秦政愈益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一个朴实俊秀的姑娘——吴国辉主动来到他的身边。为了支持秦政的事业,小吴甘愿受穷、受累,承担起全部家务。为了资助丈夫购买材料,她省吃俭用,几年没买过一件新衣;青菜旺季,几分钱一堆,她给丈夫和孩子烧盘鲜菜,自己仍然吃着自家腌的咸菜……就在艰难的日子里,秦政经过考试,被提为技术员,又研制出了“摇臂踏板式”和“扇齿踏板式”两种新样车,改变了传统链条传动方式,无中轴、无轮盘、结构简单,为我国首创的新自行车体,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重视。
也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省市委有关领导同志亲自到秦政家看望,带给他党的温暖。一九八一年初,辽宁省科协推荐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省自行车会议,出席了辽宁省青年自学成才座谈会。他在全国性刊物《自行车科技》上,先后发表了两篇专业文章。为了支持青年人的发明创造,他被借到沈阳市科委所属的技术服务公司,专门从事自行车研究。这年十二月,他又完成了“多功能二O轻便三速小轮车”和“二六轻便三速双斜梁女车”的设计。沈阳市科委拨出三千元科研经费,支持秦政搞新产品的研制。技术服务公司经理张连利同志亲自告诉他,两种新型车要在八二年二月十五日前,分别制出两台样车,准备参加“辽宁省科技交流交易大会”的展出。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呵!
4
四台新样车,提前两天全部试制完成,他兴冲冲地骑到市科委所在地——市府大楼。
“你这车还没有技术鉴定哩,不能参加展出!”
“我是奉命赶制的,没鉴定请快点鉴定吧。”
“技术鉴定,哪这么容易?”
犹如晴天霹雳,秦政被击蒙了!他跑到展览会了解,并不是所有展品都必须经过最后技术鉴定才送展的。他一头倒在床上,默默流下了眼泪。
他并不甘心。他请朋友们骑着样车,在沈阳奔驰。坡路,垄台路,凹凸不平的路,顶大风,载重量……各部件运转正常。试骑,轰动了沈阳,人们看到这“多功能小轮车”十分赞赏,纷纷写信给秦政、报社、科委和技术服务公司,询问新车什么时候投产、怎样买。《辽宁日报》和《沈阳日报》都相继报道了这种新型车。
5
秦政,“莫愁前路无知己”啊!
一九八二年四月十二日,由沈阳市科委齐主任主持,召开了对秦政“多功能三速小轮车”的技术评定会。好隆重呵!省科协、省一轻局,市经委、计委、一轻局和自行车研究所等,十一个单位的二十六位领导、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一整天,大家认真地听取了秦政设计研制的汇报,审阅了全部设计图纸,试骑了样车,最后形成《评定会纪要》。《纪要》中说:“该车结构比较合理,机械强度和技术性能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且新颖、美观、轻巧、灵便、安全,既可载人亦可载货,很受部分群众欢迎。因此,与会人员一致建议,尽快组织小批量生产、投放市场预测行情,并在进一步吸取广大用户意见后,定型生产。”然而,偌大的一个沈阳市,找不到一家试制厂。外省市自行车行业却闻风而动了。他们来人、来函,要求技术转让。其中,安徽蚌埠市自行车工业公司热情最高。他们由一位副经理带队来沈阳,看了样车、图纸后,邀请秦政去蚌埠指导。
秦政在蚌埠受到了盛情礼遇。市经委领导、自行车工业公司所有领导,都亲赴旅馆,热情欢迎秦政的到来。公司经理希望秦政来蚌埠安家落户,搞自行车新品种的开发工作,挑大梁。
这里,也是中国的土地,只要能实现为祖国自行车事业献身的理想,在哪里不一样呢?秦政同意了。沈阳市技术服务公司的领导出于对秦政的同情和支持,打报告给科委领导:“既然本市还没有合适企业承担秦政研制新型自行车的试生产,我们同意将技术转让安徽,以免埋没这项新技术和人才。”
市科委认为,秦政是借来的人,无权转让;此项成果是科委投资的项目,“尚不成熟”,不好转让。市科委的报告,送到了主管副市长手里。爱惜人才的副市长立即批示,应在本市试生产。于是,婉言辞退蚌埠客人,在市郊联系到一家国营工厂——沈阳市东陵区农机修造厂试制。条件是,市科委拨款两万元给该厂做试制补充费,秦政随之转来作技术指导。合同规定,拨款后六个月内生产出两百台小轮车,年底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应该说,市科委、尤其是技术服务公司是尽了很大努力的。一九八三年元旦刚过,秦政踌躇满志,走马上任。
“秦政精神有毛病吧?”不少人议论了。
是呀,秦政从市里到市郊上班,足足要蹬一个小时的车,比起原来的厂,这里确实差得太远了。严格说,这里不象个工厂,管理混乱,年年亏损,没有奖金,工资也难保证。一贫如洗、负债累累的秦政,并没有过多考虑这些,只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尽快试制生产,为发展我国的自行车事业作出贡献。他甚至想,工厂严重亏损,正急需找有出路的定型产品,或许会更积极热心地进行试制……
秦政想错了。这个厂的某些领导人,并不是干事业的人,所看中的无非是那两万元试制补充费。单纯的秦政,哪知道其中的奥妙!领导说是要成立攻关小组,今天叫到这个车间干,明天又叫到那个车间干,先后换了三个车间。所有的外购材料都要他一个人去跑,连运输都要他一个人去张罗。他只好来回用自行车驮,实在驮不了的,他就求人用“救护车”帮忙运一下。三个月了,汗珠摔成了八瓣,新车一点影子也没有,有的只是闲言碎语。
团中央、轻工业部和《中国青年》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国青年小发明竞赛”开始了。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团委、科委、一轻局、技术服务公司等单位成立了评选委员会,从上万件小发明中严格筛选、评定,积极热情地推荐秦政参加全国比赛。“全国青年小发明竞赛”评选委员会和有关专家又经过严格的评审,秦政的“多功能XNSI型小三轮自行车”被评为一等奖。
正如本文开头描述的,秦政是那样激动地走上领奖台。他高举海鸥杯的时刻,仿佛觉得自己就象一只最幸福的海鸥,将从这里起飞。
然而,幻觉很快就消失了。领奖台后延伸的道路仍然那么崎岖。
6
他在困境中挣扎。按合同规定:六个月内试制出两百台小轮车,如今过期了,连一辆小轮车都没有试制出来,厂里居然还上报了一万元的产值。两万元试制费花光了,厂里说还不够,还要找科委要钱……秦政又急又气又累,浑身起湿疹,头发也脱落了,再一次筋疲力竭地病倒了。他不明白,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他们这个厂,根本没有技术能力承担这项任务。”
不!他们在向科委写的申请报告中,明明讲他们是有技术保障的:现有职工四百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近二十人,有实际操作技术水平的技术工人三百人。何况许多零部件是外购的,这么长时间,就是手工装,也该装出一辆自行车来了吧?
“秦政的图纸不完全,他一会这么改,一会那么画,根本没法照他的图纸生产。”
秦政的设计图纸是在沈阳机械学院的老师指导下正式绘制的,从沈阳到北京的评选中,多次经过专家审核。“秦政,你这个图纸我们看不懂,做不了,画个简单的草图吧。”秦政只好依从,反过来又说他资料不全、胡乱涂改。秦政简直没有活路了。
“秦政买回的材料不少是废品,根本不能用”。有的领导又这么说了。
打开工厂的仓库,车架、轮盘、车圈,许多材料,都堆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被雨水倒灌,全“泡汤”了,岂能不生锈、不成废品?人们为国家的损失痛心,也为秦政鸣不平。
“我们也是急着把产品快点搞出来哟,可是秦政经常不在工厂里,削尖脑袋去参加什么会,出风头。图纸在他手里锁着,他是技术指导,找不到他,有什么办法?我们不同意他出去,他还对厂里有意见。”有的人振振有词。
一方面派他进城采购全部材料,一方面又责难他到处跑找不到人。即使出外开会,也是屈指可数的几次,都是由组织上出面和工厂打过招呼的。团市委组织的学习张海迪事迹报告团,邀请秦政参加,秦政是利用病休抱病参加的,领导上竟要以旷工扣他的工资。因为这一举动太不象话,后来只好作罢。
记者到这个曾经是“学大庆先进企业”的工厂调查了解情况,有的工人见厂领导在场,噌地躲到一边去了。调查会上,领导振振有词,群众面面相觑。
下班铃刚响,头头们坐着大轿车进城回家了,工人们才涌上来,把记者团团围住。“记者同志,我们厂是个老大难,你能拱得动么?”
人们在深思:就算是“老大难”,为什么今天仍然拱不动、解决不了呢?问题的症结到底在那里呢?
7
今年七月十四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记者来信,为秦政呼吁:《为什么革新成果难投产?》;七月二十五日,《辽宁日报》“内参”发表了《全国青年小发明一等奖获得者秦政陷入困境》之后,辽宁省委、沈阳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十分重视。八月二日,原省委常委刘异云同志批示:“这里如搞不了,可让他去外地,以免浪费人才。”八月六日,省委书记李铁映同志批示市科委负责人:“请你能解决一下,成果和人才都不应浪费,并望告结果。”沈阳市委第一书记李涛同志、市长李长春同志都亲自指示,责成有关部门尽快解决。于是,沈阳市科委组成了专门调查组,市经委、市人事局也组成调查组调查。特别是李长春市长多次亲自过问,饭都顾不上吃,听取各调查组汇报,作了许多重要指示。我们的党,是多么爱人才,关怀青年人的发明创造和成长呵!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秦政和他的小轮车试制情况才有所好转,工厂也开始表示了积极态度,八九两个月试制出了五十辆小轮车。但是,质量很差,轴严重超差,有的车轮都不转,主要零部件没达到图纸设计要求,连厂里的质量检验人员都觉得无法验收,更不用说拿去进行破坏性试验、技术鉴定了。光是试制就花了这么长的时间,一辆小轮车的造价竟达四百多元,就是“交学费”也太昂贵了。人们当然有权利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青年人搞发明创造,为什么这么难?八十年代了,有什么必要给追求者设下这么艰难的道路?……
回答需要勇气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