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心得

1983-07-15韦君宜

读书 1983年5期
关键词:评论家李子同志

韦君宜

我是个编辑。和李子云同志算是同行。但她是评论家,我却不是。我的任务是看小说稿,看稿的目的就是挑选能出版的稿子,并在这稿子变成铅字以前给作者提点意见,改一改。既没有搞过评论,更没有资格对评论文章发表评论。但是我还是常看看评论文章的。因为人家的文章常常能帮助我看到我从稿子里未能发现的问题,提我个醒儿,对于以后选稿提意见的工作有益。

有的评论文章的作者显得很有学问,文章分量重,令我只有敬服。有的则不是这样。记得我少年时代看见过刘西渭(是李健吾先生的笔名吧?)评巴金小说的文章,探索作者创作的心情,曾经深为激动,至今没有忘记。李子云同志的评论,特别是这本评论女作家作品的,就使我唤起了这早年的记忆。文章使人感到了她对作者们朋友似的态度。不但肯定她们的长处,而且对她们的短处和未能做到的地方也是采取友谊的理解态度的。知道她们为什么没有做好;或者本来可以做好,只是在某一点上想得出了点儿岔子;但是,这都是在美的追求中间的一点失着。好比一个好朋友做了一件有缺点的事,敞开心扉跟她谈一谈,她也不会生气的。我觉得这样的格调在评论文章中十分难得。我常常是有点害怕那太过严肃的评论文章的。虽然也知道我对这得认真学习。

她对于茹志鹃有较深刻的了解。茹志鹃是“文化大革命”之前引起过争论的作家,关于她选取的题材到底是大是小,小到是否可以存在于革命文学之内,是争过的。而李子云同志两篇论茹志鹃的文章提出了别人过去没有怎么提过的论点。她指出:茹志鹃小说里那些“被压在最底层的群众,主要是妇女,从精神上的屈辱与自卑中解放出来,认识到自己也可以直起腰来做一个大写的人。”那就是说,这些人是普通人,同时也就是英雄。普通人与大写的人本来是一个人。这个提法何等清楚明快,对茹志鹃的那些没有建立过什么赫赫功业的人物是多么深刻的带有感情的了解啊。了解是对书中人物的,自然也是对作家的。

我尤为喜欢的是她评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的那一篇。张辛欣的这一篇作品早已受到过批评,即肯定所谓“生存竞争”。而且把我们这个社会描写为一个要靠残酷的“生存竞争”才能活下去的社会。李子云同志的文章在最后也批评了这篇小说的偏激之处。但是,她动用更多的篇幅指出了张辛欣在作品中所提出的重要问题,而且剖析了她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那是很现实的,值得重视的。目前在知识分子家庭中,夫妇双方如果都有一定的才能和事业心,常常不能做到两人都得到发展,而必须牺牲一方来成全另一方。做出牺牲的经常是女方。这就造成了许多知识妇女的痛苦。在这样伸入作者内心的剖析之后,她说到张辛欣的偏激观点。也还是体察作者的心情,认为这样才从噩梦中醒过来的年轻人对于痛苦遭遇的激愤是可以理解的。不要光是指责她,而要鼓励她放开眼光、开阔胸襟,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我读后觉得这样的态度才能够帮助年轻的作者,她们会感谢评论家的。年轻的作者既受不得一哄而起的轰然叫好,也受不起毫不谅解他们心情的严厉指责。他们还嫩弱,有时候好心也能达到不太好的效果。他们要的是关心。李子云同志这篇文章这一点上颇为出色。

集中还有不少好文章,对于我这当编辑的有益。她们论及的作品,我大多看过。也有的意见我未必完全同意(如对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但她对所有这些作家差不多都是抱着友善的态度作评论,即谈缺点,也是“嘉善而矜不能”,这一点都是一样的,我完全同意的。我觉得这正是我们当编辑的人所必需的。我早说过,自己没有资格对评论文章发表评论。读了她的评论集只有这一点儿心得:要做一个好的评论家(除了对蓄意攻击或蓄意卖弄者外),必须爱你所评论的作家和作品。因为他们都是同志,要对我们正在欣欣向荣的文学事业充满爱心,而后无论说优点说缺点,皆可挥洒自如。要做个好编辑恐怕也一样。

(《净化人的心灵》,李子云著,将由三联书店出版)

猜你喜欢

评论家李子同志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FOR YOU, O DEMOCRACY
我的糊涂妈妈
基于奖励值RNN和A2C模型的音乐生成
梁晓声“报恩”
向雷锋同志学习
漫画
打李子
睡觉也是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