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学说面临着挑战
1983-01-01马中
马 中
科学中没有不朽的理论。在达尔文逝世整整一百周年的今天,他所创立的进化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地质学的发现证明,生物、特别是动物的起源及其进化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六步:1.细菌;2.软体动物;3.鱼类;4.两栖动物;5.爬行动物;6.哺乳动物和鸟类。这个进化过程是大多数科学家所承认的。问题出于:新的物种是怎么产生的?例如,鱼是怎么进化到两栖动物的?达尔文认为,新的物种是动物的微小变异,经过代代遗传的累加,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从而产生显著的性状分歧而形成的。问题出来了——
既然物种的产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那么应当有证据来证明它。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化石。上述六大物种的化石,在人类的手中应有尽有,所缺少的恰恰是那些过渡时期的化石。而这些是最关键的。
从软体动物进化到鱼类,大约有一亿年的过渡期,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应当有兼有两个物种特征的动物化石发现。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进化得很高级的鱼类化石。
又例如,蝙蝠同它不会飞行、象鼩鼱一样的祖先之间差别是很明显的。但是没有任何化石,哪怕稍微能证明,蝙蝠从行走的肢到飞行的翼有一个缓慢的、达尔文式的进化过程。
再例如,一般认为鲸鱼的祖先是原始的有蹄类哺乳动物,它们从陆地进入了海洋。根据达尔文的学说,在此期间,“必然存在”一个中间的、两栖动物阶段。但是没有任何化石能证明这个阶段的存在。
由此可见,这个空白,用达尔文关于物种是渐变产生的说法,是无法填补的。
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1834-1914)建立了新达尔文学说,试图填补这个空白,他认为生物的进化是由于两性混合所产生的种质差异经自然选择所造成的结果。用现在的话说:决定生物遗传特性的是细胞内的基因,两性混合时,基因内储存的遗传信息如果发生改变,就会导致下一代生物的畸形。新达尔文学说认为,尽管这种偶然的信息改变往往产生不利的结果,但是这种偶然的改变偶尔也会产生有利的变种。就是这种稀而又少的、有利的变种,经过长时期的自然选择,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这种进化理论,因为建立在极其偶然的基因有利(还不是不利!)变异的基础上,所以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其弱点就连生物学以外的科学家也觉察到了。从生物学的角度,新达尔文学说更经不起推敲。我们可以举出曾令达尔文大伤脑筋的“非常完善的器官”——眼睛为例:光线通过角膜、瞳孔的自动调节,聚集在视网膜上。这上面有一亿三千万个对光敏感的细胞,它们通过化学反应,把光转换为电脉冲,通过视神经迅速传给大脑。试问,如此高度复杂的机能和生理结构,难道竟是可能性微乎其微的基因有利变异得来的吗?
归结起来,我们可以用以下三点来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新达尔文学说的漏洞和不足之处:
1.动物化石表明进化的过程是跳跃式的,而不是达尔文所说的渐变式的;
2.基因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机制,极少可能转变为新的形式;
3.分子水平上的任意变异根本不能解释生命有组织而又不断变化的复杂性。
既然新达尔文学说也不能服人,那么对于生物的进化该作如何解释?本世纪七十年代,生物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理论,一个“新生物学”已崭露头角。其原理大致如下:
1.物理的和化学的法则(而不是任意的基因变异)决定着生物种类的产生;
2.数学的法则认为大规模的种类变异可能突然发生;
3.环境的因素对于生物的进化是决定性的,尤其对于进化的速度(而达尔文认为环境只是淘汰最不适应的个体)。
4.大规模的进化不是自然选择而引起的微小变异逐代累加的结果,而是与环境剧烈而又突然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据此,我们可以把物种的起源试述如下(以两栖动物为例):
在一次全球性的环境大改变后,无数的两栖动物被抛到陆地上。其中大多数死亡了。在幸存的母兽身上,由于饮食、气候、疾病的影响,使体内胎儿的基因改变,从而产出“怪物”,尽管这些怪物或是早夭,或是生命力很脆弱,但是变异的基因却固定下来。几经传种接代,怪物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变得强壮起来。这时怪物也不怪了,因为它已作为新的物种在地球上繁衍。
今天的新生物学所以能提出新的生物进化的见解,乃是一个多世纪以来,达尔文的进化论接受实践检验的结果。达尔文如活着的话,也不会介意的。因为这位伟人完全理解,科学发现就好象是一次航行,举目前方的地平线,似有穷,实无限,以至永远。
(摘译自美刊《读者文摘》)
(题图:赵希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