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事重效率古人有先例

1983-0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5期
关键词:王猛荔枝办事

立 德

有一种流行说法,即“中国人办事从来是拖拉惯了的”。似乎我们工作中那种不讲效率的作风,是祖传老病。其实素以勤劳勇敢著称的中华民族,从来是讲究效率的。古代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从事工具的改进,科学的发明,以提高劳动效率的故事,数不胜数。这里略举数例,聊以佐证: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晋文公时,晋国专设宾馆,以待来宾,“隶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有关人员各司其职,宾来则见,不使宾无故滞留,办事迅速,宾主皆不致有废事。

《晋书·王猛传》说,王猛主持政事,官署办事效能很高,“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揆时叙”。他的部下麻思,住在函谷关以西地区,有一次,因其母死,要请假回冀州,王猛批准他立刻动身,当天晚上签发了有关通知,麻思刚到函谷关,沿途郡县都已经接到了王猛的关符了。史书还说:“其令行禁止,事无滞留,皆此类也。”宋朝的苏轼也曾在《决壅蔽》一文中赞赏过这件事。

宋人洪迈在《汉唐置邮》里记载:汉朝大将赵充国在金城(今兰州)驻防时,给皇帝写了一道奏章。从金城到首都长安,往返路程近三千里。而赵充国从发出奏章到接到皇帝的批复,前后只用了七天时间。在封建社会皇帝老爷深居简出的情况下,批文来得这样快,可见效率之高。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诗人杜牧的这两句诗,说的是居住在长安的杨贵妃,经常能够吃到鲜荔枝这件事。荔枝是娇嫩货,停放时间稍久,就变色变味。从产荔枝的岭南到长安,路途三千余里,要使送到长安的荔枝保持新鲜,就得在几天之内送到。杨贵妃不顾此中重重困难,以吃新鲜荔枝为乐事,固然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淫逸。但是,单就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荔枝送到长安还是新鲜的这一点来说,不能不说办事效率是高的。其所以能做到这一步,与我国早就创造了递送公文、信件、物资的驿站制度,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可说明,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那些制度,对提高办事效率,十分有效。

宋朝王安石,也是办事很讲究效率的。他在出任参知政事前不久提出“修其水土之利”,以促进农业生产。上任后的第二年四月,就派人考察各地农田水利情况,当年冬天就颁布了《农田水利法》。

与此相反,办事效率不高的人和事,则是要受到指责的。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九年,听刑部主事茹太素的上言书,听到6370字,还没听到具体意见,便下令把茹太素打了一顿,并就此事号令全国:“若官民有言者,许陈实事,不许繁文,若过式者问之”。此后,上书言事者都不敢繁文,效率大大提高。

封建官吏重视办事效率,与我们强调提高工作和劳动效率,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问题是古人都能在这方面作出成效,我们为什么不能作得更好一些呢?

(摘自《新湘评论》198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王猛荔枝办事
Holism in Education
吃荔枝
Fruit of the South
荔枝红了到灵山
王猛仁作品
各自为政
胸怀宽广才能走好官场路
荔枝
明天有事
靠制度来实现办事“不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