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潜科学”
1983-01-01燕文
燕 文
“潜科学”是七十年代末期在我国科学界和哲学界中出现的新概念。它大致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它是对处于孕育阶段的思想、理论、观点、学说、学科的统称;另一方面,它代表着一门以科学胚胎的发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一
“潜科学”是与“显科学”相对应而存在的。如果说已得到世人公认的概念、定律、学说和理论所构成的常规科学是“显科学”的话,那么,尚未得到严格证实和学术界承认的、处于孕育阶段的科学思想等,就可称为“潜科学”。
古往今来,任何科学成就的确立,都要经过相当时期的孕育阶段。在这个阶段,科学探索者所做出的成果,其科学性和客观真理性未充分显现出来,而是以潜在地隐蔽地包含着客观真理性的问题,幻想、猜测和假说的形态存在。处于这些形态的“潜科学”,具有如下特征:
科学革新者不受传统观念和已有理论约束而提出的新见解,打破原来的思维模式、转移固定的着眼点、改变习惯的思路来考虑问题的结果。新的思想、见解中,常常带有突破旧科学规范、创立新科学规范的丰富信息。因而“潜科学”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同时也蕴含着产生积极的科学成果的潜能。这是“潜科学?的特征之一。
“潜科学”的又一个特征是具有反常性。一个新的科学思想刚刚出世时,往往显得离奇古怪而不相容于流行的原有理论。
由于有“潜科学”意义的思想一般表现为大胆的猜测、形象的比拟、神秘的直觉和粗糙的模型,它的边界、内涵、条件、作用都不能用精确的实验和严密的数学语言确证和表达,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演化上的易变性。这是“潜科学”的第三个特征。
对“潜科学”形态、特征的揭示,是“潜科学”研究者们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
“潜科学”是以科学胚胎的发育规律为专门对象的学问,是科学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有生命力的分支学科。由于潜科学的不确定性,它被定义为处于孕育阶段尚未确立的科学;由于“潜科学”的反常性,又常常虽已得到证实,但在相当的时期内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对“潜科学”这两种类型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研究,人们称之为“科学胚胎学”;对具有潜科学特征的科学幼芽的识别和培育的研究,被称为“科学育种学”。
“科学胚胎学”的研究属于理论潜科学范畴,它一方面研究作为科学系统进化的一定历史阶段的、具有潜科学性质的科学胚胎,另一方面对科学家未成熟的科学发现、发明过程的规律进行研究。
“科学育种学”着重研究如何识别、如何培育有价值的潜科学苗头,研究阻碍科学发展的种种因素及其克服的方法。
目前,人们对潜科学这个新学科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阐明潜科学的对象、特点、发展规律、主要范畴和研究方法,阐明其同科学学、人才学、方法论、系统论、教育学、未来学等学科的关系;二是探讨知识结构其及演化规律、思维的结构及其演化规律、创造性思维的机制、科学认识的系统进化与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发育的关系;三是关于怎样支持、扶植潜科学,使之尽快地由潜到显,怎样发掘培养潜科学人才,使之尽快成长为实才,怎样资助和鼓励潜科学事业等等。对这三方面的内容,既可以从一般规律性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一个科学家、一项科技成就的角度进行深入具体而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