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笔写作之前

1983-01-01贺光鑫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11期
关键词:八字突击队动笔

贺光鑫

看看一些著名作家在动笔之前作些什么工作是很有意思的。列夫·托尔斯泰在写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之前,他给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分门别类地制定了一个履历表:“财产的、社会的、爱情的、理想的、智力的、家庭的。”比如他给老罗斯托夫伯爵的“履历表”是这样的:“拥有大宗财产,但家道中落,不善理财,独出心裁而又不能坚持一贯,肆意挥霍。”“社会方面。虚荣、温厚、尊敬大人物。”“爱情方面。妻子儿女等同对待、敬畏神明、堪称忠实。”“理想方面。喜爱豪华场面和广交宾客。不反对喝酒。有音乐才能。”“智力方面。愚蠢、完全缺乏教养。”“家庭方面。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只要拿《战争与和平》中的老伯爵形象来对照一下就会看出来,在小说中,尽管老伯爵的事迹已不完全与这些鉴定相符,但这一形象的基本内容都取之于这分“履历表”。

屠格涅夫也是这样。他在动手写一部小说之前,先要列出一份书中人物名单,在小说主人公的旁边往往还要注上原型人物的真实姓名。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在写作《子夜》前,也列有小说中许多人物的身分、性格特点的内容提示。

这些作家在动笔之前进行的这项工作,表明人物形象大体已在他们心中酝酿成熟,他们熟悉这些人物的行动和音容笑貌已有如熟悉自己最亲近的朋友和亲人,他们好象已经看到这些人物正在向自己迎面走来,因而激起了他们强烈写作的欲望。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家笔下的人物才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但是,一个作家要做到写作前人物形象就已经在脑海里大体酝酿成熟,并非易事。这首先关系到生活的积累。只有深入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面影才会一个个在作家脑子里出现。比如茅盾在写作《子夜》前,就在上海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如果他没有通过调查工作去掌握大量的生活素材,吴荪甫、赵伯韬这些人物就不可能在他脑际酝酿成熟。当然,除了丰富的生活素材的积累,作家还要有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下对生活中原型的反复思考。上述“履历表”、“小传”、“人物提示”正是作家在丰富的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反复思考、构思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当前有些作品中的人物的脸蛋模糊,雷同化的毛病比较普遍呢?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这些作品的作者生活基础薄弱,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因此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并不熟悉或还不很熟悉,他们下笔之前,心中无底,人物形象并未酝酿成熟。这类作品的作者从预定的概念、框框出发,以意为主地去虚拟人物形象,这种闭门造车地写出来的人物怎会有血有肉呢?又怎能不雷同化、公式化呢?

所以,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最首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深入观察和积累生活,对这项工作丝毫不能偷工减料。在这方面下了几分工夫就只能有几分收获。老舍谈他的《茶馆》和《青年突击队》两个剧本创作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茶馆》的第一幕有二十几个人出场,人物多,这幕的时间又不长,不许可写人物很多话,但演出的效果却相当好。相反,《青年突击队》中的男女工人虽说了很多话,但一共没有几句话足以感人。老舍说:“原因所在,就是我的确认识《茶馆》里的那些人,好象我给他们都批过‘八字儿与婚书,还知道他们的家谱。因此,他们在《茶馆》里那几十分钟里所说的那几句话都是从生命与生活的根源里流出来的。反之,《青年突击队》里,人物所说的差不多都是我临时在工地上借来的,我并没给他们批过‘八字儿。那些话只是话,没有生命的话,没有性格的话。”(《老舍论剧》)这话告诉我们,一个作者要写出成功的人物形象,他万万少不了那种给人物批“八字儿”,立“家谱”的功夫——即少不了长期深入生活去认识人,去认识他们的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情况的功夫。不一定每个作家都有在动笔前为人物写“履历表”、“小传”、“提示”的习惯,但这番“八字儿”的功夫却谁也不能少。

(摘自《长江文艺》1983年第5期,题图:吴冠英)

猜你喜欢

八字突击队动笔
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百年“青”品牌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英国 阵亡将士纪念日
毛毛雨
打扮春天
春天的雨
浅谈对公民层面提炼“八字”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人生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