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崎岖的小路上
1983-01-01孙克舟
孙克舟
群山环抱着阳平中学。三排简易教室和一所古老祠堂围成一个四合院,院内是操场,院旁一棵大松树的树芽上悬挂着二尺来长的一截钢轨,用来代替钟。在祠堂一角的斗室之中,住着一位农村姑娘,她不是教师,不是学生,也不是工友。她每天为学校按时打钟,却不领取工钱。打罢了钟,她就立刻缩回到斗室,极少外出,一天到晚,一年四季……她年纪二十上下,衣着朴素整洁,举止娴雅,长辫子,脸上总带着淡淡的笑意,一对大眼睛流波闪亮,嘴角显得坚毅而倔强。
她叫乐翠芳。
一
乐翠芳1960年4月9日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里,十三岁以优异成绩考入阳平中学。
那时候,学校开门办学,办了一个微生物工厂。好奇心非常强的小翠芳,很快就被微生物厂里的试管和菌种迷住了。她常常在课余时间跑到微生物工厂来,帮助葛老师打水扫地,并提出些幼稚可笑的问题。葛老师发现小翠芳善于独立思考,打心眼里喜欢她。为了引导翠芳增强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葛老师找了一些中外科学家自学成才的故事给她看。
一天,翠芳悄悄来到微生物厂,看葛老师做完一个实验之后,问道:
“葛老师,居里夫人为什么要去扒矿碴呀?”
葛老师望望她那双天真渴求知识的眼神回答说:
“她为了寻找一种叫镭的放射性物质。”
“找镭做么?”
“用它造福于人类。”
“葛老师,我也要……”说着,她脸红得象朵玫瑰花儿。
姑娘对科学研究的美妙憧憬,温暖、激动着葛老师的心。他从试管里取了一滴水,涂在玻璃片上,放在显微镜下,调整好焦距,教乐翠芳仔细观察。“哎呀!”乐翠芳看着看着惊叫起来,“里面有水有山有树!红的绿的,动的跑的……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啊!”
“人应该有理想……为了祖国的建设,我要走自学成才之路。”翠芳在日记本的扉页,端端正正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975年7月,乐翠芳初中毕业了。经过几番周折,总算被“推荐”上了高中,分到葛老师的微生物研究小组。她高兴极了,睡梦里也发出笑声。她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悄悄找来一大堆书,闭门攻读。
二
1977年7月,翠芳从土壤中分离出了一千多株放线菌。要将这些放线菌正确分类,一般的大学专科毕业生,也不易胜任,她自然遇到不少困难。
深秋的一天,乐翠芳和葛老师到华中农学院,找到生物系的周茂环教授,向他请教赤霉菌的分类学。周教授满腔热忱地给翠芳讲解,并拿出一本英文书给她看。翠芳愕然:“哎呀!周教授,我不懂英文啊!”周教授严肃而又认真地说:“搞科学试验,不懂英文怎么行啊!”
周教授的话,象铁锤重重地碰击着她的心。
“翠芳,你最好找个大学去进修。”葛老师提议说。
在武汉师院董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翠芳终于进了学院的进修班。她从来没有这样激动过。她双眼湿润了,心里升起了强烈的希望之光。
一天,窗外忽然传来了电台的广播:“省农科院组织专门班子,帮助广济县防治小麦赤霉病……”什么?小麦赤霉病?翠芳心里陡地一沉,她深知,小麦赤霉病一旦发生,如火如燎,甚至颗粒无收。她心里不安起来——她要尽快出成果。她渴望到大学进修,现在能够进修了,又觉得进修会拖长研究时间。“我不能进修,我要回去,和老师一起,边读书边实践……”这一夜,她没有入睡。
翌日清晨,她一骨碌起了床,心情十分沉重地对董教授说:“董老啊!您和老一辈专家,为我成才所付出的心血,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会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的。可是,我不能进修了,我一定要回去!”接着,她就向董教授谈了自己的想法。董教授劝解了半天无效,只好说:“好吧!科学不负有心人。我相信,你一定会在科学研究上创造出成果来的,今后有什么为难之处,尽管来找我。”
翠芳回乡了。在阳平中学旧祠堂的一角,隆冬腊月,她披着棉被读;酷暑三伏,她用浓烟驱蚊,把脚浸在水桶里读;英语字母不会读,她拜正在读初一的小侄女为老师;不懂英语语法,她就向英语老师请教;为了记熟英语单词,她把所有的实验用品都贴上英语标签,创造一个睁眼就是外语的环境;她走路读,有时和行人撞个满怀……
这年腊月,翠芳收到了华中农学院周教授寄来的一本《有机化学》。“好书!好书!”翠芳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她手不释卷,边学习,边实践。她所在的公社停了电,她就把试验器材,挑到县微生物研究所,自己住在县友谊旅社。一天下午,服务员和她开玩笑:“你看看楼上楼下有没有人?”她茫然从楼上跑到楼下,又从楼下蹬到楼上,对服务员说:“没有人呀!”服务员哈哈大笑:“书迷了你的心窍了!今天是腊月二十七,人家都回去过春节了。”她恍然大悟,挑着试验器材仍回到了学校旧祠堂,继续工作和学习。腊月二十九日,三姐来找她:“明天中午吃年饭,你一定回来,我们等你。”第二天,她肚子饿得咕咕叫,才打开宿舍门。糟啦!太阳已经落到西山后面去了。大年初一,妈妈提着篓子来到学校,老人一边把好吃的东西往桌上摆,一边心疼地说:“看你迷成什么样子了!”
三
1978年,翠芳终于从土样中分离出一株编号为176的放线菌。这株放线菌,对小麦赤霉病原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她和葛老师一起,根据菌种的特性,定为链霉菌属中的粉红孢类群,并向省、地有关部门递交了书面报告。后来翠芳在培养菌种的过程中,发现176放线菌的特点与链霉菌不相符合,应归于诺卡氏菌属。葛老师坚持原来观点,认为该菌丝没有断裂现象,应属于链霉菌。一场面红耳赤的激烈争论展开了……有人劝翠芳:“你在葛老师面前也该谦虚点!”
是啊!为了培养翠芳,葛老师熬过了多少个白昼黑夜。葛老师工资微薄,还有四个孩子读书,经济十分拮据。上级有关单位曾一度中断翠芳的科研费。为了资助翠芳把科学试验坚持到底,他卖掉了唯一贵重的家产——手表。翠芳的父母年老体弱,无力帮助她每年交二百元钱给队里,队里卡了她的口粮。葛老师常常把买好的餐票塞给翠芳,却吩咐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去拾麦穗,去拣煤渣。为了给翠芳创造科研条件,早出成果,葛老师甚至四处奔走斡旋,要求下掉他一个孩子的户口,或者他自己退职,让翠芳姑娘顶替……想到这一切,翠芳泪流满面,泪珠打湿了书页。为了对得起葛老师多年的谆谆教悔,为了科学真理,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寻找出正确的答案。
夜,已经很深了。煤油灯下,书页在姑娘的手下掀动:《链霉菌鉴定手册》、《放线菌分类基础》、《抗菌素理化特点》……一本本专论叠在案头,翠芳翻阅了又翻阅,考虑了又考虑,核实了又核实……
一个星期后,翠芳终于从大量的试验记录中得出结论:在菌体后期,菌丝断裂成树枝状,这一形态变化特征,证实176号放线菌株是诺卡氏菌属。可敬可爱的葛老师,把递交上去的报告收回了,同翠芳一起修改了原文的论点。
四
1981年6月,学校缺一个敲钟的人。开始想请个退休的教师,每月给十八元钱的待遇。翠芳知道了,苦苦哀求:“校长啊!你们别请人,就让我敲钟吧,我一分钱也不要!……”
她为什么看上了这个差事?
1981年4月至6月,是翠芳最艰难的日月。她光靠葛老师忍饥的援助,也实在过意不去。她没有口粮,只好靠她的父母和哥嫂、姐姐们偶尔送点米来,一天只能吃半斤米饭,时不时要断粮。别人吃饭,她在那里呆着不好,就偷偷跑到山上去看书,等别人吃完了再回来。爸妈和姐姐有时给点钱,她又都用来买了书籍和培养菌种用的原料。她日益瘦弱,经常头痛。在公社旅社做临时工的三姐看了心疼,给了她七元钱,让她买麦乳精补养身体。她接了钱,就到街上买了二斤葡萄糖粉和五斤土豆,她那心爱的菌种需要高级营养维持生命。菌种的培养基是丰富而又优越的,而她自己却经常挨饿。没想到就连这样的生活也不让翠芳继续下去。县科委和教育局的领导闹了一点矛盾,于是,科委要撤走实验设备,教育局停办了校办工厂。学校领导要葛老师“务正业”,回学校;对翠芳也下了“逐客令”。由于翠芳的苦苦哀求,终于感动了“上帝”,求到了义务敲钟的差事,使自己追求的事业得以继续下去。
乐翠芳面临着重重困难。培养菌种要用煤油灯升温,煤油用完了,没有钱买,她只好把仅有的三条旧裤子卖了一条。人们从怀疑到同情,从同情到支援。城关镇黄土岗大队,有个五十多岁双目失明的五保老人叫傅本学,听说翠芳连吃饭的钱也没有,拄着拐杖探路,把卖鸡蛋积攒的七十多元钱送到葛老师家里,委托他转交给翠芳;阳平公社青年邮递员,串连在县城工作的几位同学,拼凑了一百三十元钱,送给翠芳买科学试验需用的原料;供销社营业员也赊给她大量白纸;炊事员汪师傅主动地给翠芳送水送饭……
五
《试论农业微生物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这是1981年10月,联合考核组对乐翠芳进行基础理论和业务能力的综合性考核二十四个试题中的一个,这是省、地晋升工程师、农艺师的考核试题中的一个题目。翠芳的答卷是令人满意的;她准确地回答了以华中农学院、武汉师范学院和浙江大学专业教材为依据的另二十三道试题中的绝大部分。考场就在县微生物研究所一间空房里,县科委主任等五人监考。翠芳的微生物学和化学两门功课,平均分数达八十一分,其中,微生物学九十六分。
为什么要如此郑重其事地考核翠芳呢?
乐翠芳从二千七百株放线菌中,分离出的“716——3号”链霉菌,通过反复的室内抗菌测定和筛选,用“176”号诺卡氏菌和“716——3”号链霉菌的发酵液和粗提固体,在湖北的广济、孝感、汉阳、大悟四县十一个点进行中区试验结果,对小麦赤霉病的拮抗率达到60%-85%,而且对人畜安全无毒,176号诺卡氏菌还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刺激和肥力作用。
一个山沟里的中学毕业生,怎能做出这样的科研成果?人们难以相信。于是,地、县两级科委、人事局、教育局和团委组成联合考核组,来到翠芳所在的学校进行考核。当他们走进她住的房间时,大为震惊:有谁见过如此简陋的科学试验室?!培养箱里燃烧着几盏煤油灯,外面用尼龙布罩起来保温;房子昏暗而狭窄,破旧的芦席摇摇欲坠,地面凸凹不平;一张木床,占据了小小房室的一角,其他地方摆满了书籍和试验器材;小圆镜和小铁锅挂在一起;手提炉放在床沿下,一把牙刷用叉了毛……
考核组的同志从她的桌上、书架上、抽屉里、床底下搬出一大摞书和笔记本。他们点了点数:翠芳阅读了近百种科技书籍;二十多个笔记本,写的读书笔记至少二十五万字;三十多个练习本,做了一千多道习题;二十六本实验记录,少说有十四万多字;十二份实验报告,用工整的字体记载历次的实验过程和科学见解。她还自学英语,翻译简单的英文科技资料。
简陋的实验室,优异的科研成果,优良的考核成绩,这奇妙的统一真是令人感慨不已。武汉的教授满心喜悦地说,翠芳现在的水平相当于他们本科毕业生工作三年的水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阎逊初拿起笔写道:“作者是一位肯钻研会动脑筋的青年。”
六
1981年12月23日下午,乐翠芳来到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参加为期七天的全国青年自学经验交流会。她在会上汇报了自学九年、在研究抗小麦赤霉病的农用抗菌素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李先念同志听了乐翠芳的发言,高兴得连连称赞:“好!好!讲得好!……”
全国青年自学经验交流会之后,乐翠芳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是荣誉打动着她?不!使她激动的是她看准了终生追求的目标……
乐翠芳九年自学的道路,是一条崎岖小路,她不畏艰险地走过来了。今后的路会是一马平川吗?不!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乐翠芳,勇敢地攀登吧!
(题图:陈玉先)
(摘自《时代的报告》1983年第1期,原题为《追求》,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