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在汉代一度失踪

1983-0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4期
关键词:西汉渤海陆地

嘉 谷

天津平原考古材料中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分布密集,从东汉开始变得特别稀少,几乎所有的村落,包括修建不久的县城在内,西汉后期起全部废弃。迄今为止,东汉时期的遗物,市郊范围内只在南郊窦庄子发现一具王莽时期的瓮棺,和西汉时期数十处遗址相比,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显得过于贫乏。正在开发道路上阔步前进的天津平原,此时突然全面衰落,真乃咄咄怪事。

更奇怪的是,有关文献材料也与此遥相呼应。尽管《后汉书·郡国志》亦有泉州、雍奴、章武、东平舒等县的设置,然其县治已都非旧地。汉以后的章武郡和章武国都迁到了大城县南。东平舒县由渤海郡改属河间国,县治也由静海县移到了大城。泉州和雍奴,一说东汉时移泉州县治于三角淀改名雍奴,一说北魏时泉州县并入雍奴县,虽然具体过程已难于明了,其迁移、合并完全是事实。这就是说,西汉时期在渤海湾西岸设置的全部县治,东汉时全部内迁,人们被迫从滨海地带后退,而且持续时间还相当久,一直到魏晋时期才渐见恢复,这是天津史上的一件大事。

据史籍记载,西汉末年渤海湾沿岸确曾发生过较大的自然灾害。汉元帝初元二年“五月,渤海水大溢”。同年七月的诏书还说:“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北海也就是渤海。王莽时还有个叫王横的人说:“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九河之地当然是指渤海湾西岸。可见当年灾害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沿海经济文化必然会受到影响。

然而问题是,由风暴潮引起的海溢,海水不能在陆地上长期滞留,更不能使陆地“为海所渐”。这里出现的却是数百年的生产凋蔽,人迹罕见,甚至在近海的一些西汉村落废墟上,还留下了包含有海生贝壳的沉积,其规模远远超出了海溢范围。

根据现有材料,海面升高的幅度大概不超过一米,因为窦庄子等地仍然有人在活动。但由于天津平原过于平缓,在高海面的形势下,陆地水宣泄不畅,内潴严重,海溢发生时海水可侵至更远的地方,所以灾情就尤为严重。许多离海很远的西汉遗址,文化层上覆盖有包含淡水蚌、螺的沉积,应当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摘自《天津日报》)

(题图:孙凤娣)

猜你喜欢

西汉渤海陆地
渤海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学生作品
西汉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A Survey on Teachers’ Strategies of Lead—in in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
课例
人必其自爱
渤海国文化浅析
路温舒编蒲抄书
苏武守节